“帶病監管”致電梯“帶病上崗”

時間:2011-12-22 11:05   來源:光明日報

  據報道,杭州蕭山地區非法拼裝的“報廢電梯”已經全部封停,出具失實檢測結果的檢驗員被立案調查。不過據調查發現,迄今為止技術監督部門只發現了單某一名責任人,似乎這一回收、翻新、倒賣報廢電梯的灰色産業鏈上,只有一名違法獲利者。這一查處結果,讓公眾難以信服,反生更多疑問。

  2006年報廢的電梯,為什麼能堅持“帶病上崗”?如果單單去指責不良商家唯利是圖,能觸及問題的實質嗎?媒體在採訪時,電梯用戶憤怒地表示,“買了報廢電梯,質監部門的合格報告起了關鍵作用”。確實如此,如果拼裝電梯銷售者不是持有杭州市特種設備檢測院蕭山工作站出具的合格報告,並擁有了新的註冊代碼,這些“帶病”的電梯怎麼可能進入市場?這些拼裝電梯不僅光明正大地進入了市場,而且在此後四年定期“體檢”中次次被檢驗合格,監管部門顯然有失職之嫌。

  電梯是關乎公共安全的特種設備。電梯設備從生産製造到招標採購再到運作維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嚴格監管,否則,事故悲劇就有可能發生。今年北京地鐵四號線扶梯事故發生後,各地頻頻曝出有關電梯故障的新聞。接連發生的電梯事故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各地也紛紛開展電梯檢查“運動”。電梯的整治力度不可謂不大,遺憾的是,即便如此,報廢電梯“帶病上崗”的産業鏈還是沒有徹底取締。

  出具一份電梯檢驗合格報告,須經四道“關卡”:一是特種設備檢測部門檢驗員檢驗,二是責任工程師審核,三是相關負責人批准,四是質監部門每年對檢驗報告抽查。杭州蕭山帶病電梯為何能矇混過關,這自然與特種設備檢測機構的瀆職分不開。從報道中可知,作為一個品質和技術監督管理的職能部門,杭州市特種設備檢測院蕭山工作站的工作模式是“一專多能”,多個環節的把關權力全部集中在一人身上,成為了禍患的源頭。

  監管不力放縱了“帶病電梯”地下産業鏈的發育。必須正視的是,監管不力,事實上與質監部門的檢測技術無關。“報廢電梯再上崗致維修工死亡”事故發生後,杭州市特種設備檢測院出具的檢驗意見通知書羅列了10個不合格指標,其中不乏顯而易見的重大安全隱患問題。只要監管人員在當初檢測電梯時認真核實這些資訊,完全可以看出電梯是否屬於拼裝。“帶病電梯”之所以“漏網”,人為因素更大,電梯“帶病上崗”的背後是嚴格監管的缺失。要想從根本上杜絕電梯“帶病上崗”,根絕電梯拼裝的地下産業鏈,首先要做的是杜絕監管人員“帶病監管”。“帶病監管”不根治,電梯“帶病上崗”難杜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