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露天菜市場能否寬容一點

時間:2011-12-21 13:13   來源:齊魯晚報

  最近這些年,城市裏露天的農貿市場已經很少見,要麼被取締了,要麼“退路進廳”了。以前早市裏那些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肯定還留在很多市民的記憶裏。

  “推動在人口集中的社區有序設立週末菜市場及早、晚市等鮮活農産品零售網點”,《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的這句話如果能得到落實,露天菜市場就有可能重回到我們身邊,這很值得期待。

  接納露天市場,我們每個市民都應該有一點和農民共用城市空間的寬容意識。最近作家梁曉聲寫了一篇文章,説他在北京居住的一條小街,因為各種各樣的露天攤點太多,臟亂差非常嚴重,起初自己也是滿腹怨氣,但後來他了解到,很多攤點實際上養活著一大家子人,甚至還有生計無著的老人靠擺地攤謀生,於是他的心氣變得平和了。現在貧富差距大,城鄉差距也大,尤其是社會上還有很多非正規就業者要自謀生路,在這種背景下,以一個階層一個群體的好惡為標準來塑造城市生活的秩序,很可能對另一個階層或群體形成壓力,結果很可能是擠壓了另一部分人的民生空間。如果我們也能調適一下自己的觀察視角,對露天市場也會多一點寬容。寬容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大度,而是大家互相容忍。

  開放露天市場,對於農民和菜販來説,相當於在城市裏獲得了一個市場空間,這當然能降低菜價,最終受益的還是市民。這個空間對農民和菜販來説很重要,因為菜農實際上處在整個蔬菜産業鏈上的最末端,付出了最艱辛的勞動,得到的收益卻可能是最少的,大部分的利潤都被中間環節和銷售終端拿走了,結果菜價上來了,農民和市民都得不到什麼實惠。搞一點露天市場,雖然不能代替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産銷銜接方式和主渠道,但畢竟能給菜農和菜販一個低成本的空間,不僅能為農民減少一點“菜賤傷農”的風險,還能讓我們大家都受益。

  物價上漲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多幾個露天市場雖然不能從總體上減輕多大壓力,但對於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來説,節省幾塊錢,其“窮人經濟學”上的意義,恐怕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我們現在常説要有“包容性”,我們的城市文明,應該多包容這樣的民生細節才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