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應提高中等收入者的“品質”

時間:2011-12-16 10:59   來源:錢江晚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運作新情況新變化,必須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會議特別強調,要堅持房地産調控政策不動搖,促進房價合理回歸。

  根據歷史與發達國家的經驗,理論上向來認為,“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是最優的選擇,即中等收入者在一個國家所佔比重越大,這個國家和社會就越穩定。正因為如此,擴大我國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就一直成為中央的政策目標。不過,在我看來,要擴大中等收入者在社會各階層中所佔的比重,更應注重提高中等收入者的“品質”。如果廣大中等收入者只是一件“易碎品”,那麼,即使他們佔了主體,也無法真正起到社會穩壓器的作用。

  2011年8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份藍皮書指出,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佔城市人口的37%左右。儼然,“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已漸趨形成。然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一個憂心忡忡的中等收入群體。根據目前的定義,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大約在年收入17000元上下。可是,以房子為例,這個收入不要説在大城市買不起房,就是在二、三線城市也都難以買房。《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就顯示,59.8%的人認為高房價影響最大的是中等收入者,他們不僅要透支幾十年的收入,還要透支再教育、投資創業的機會以及上升的路徑。

  説到中國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狀態,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焦慮”。不僅有對房價、房貸的焦慮,還有對醫療、養老、自身安全的焦慮,更有對社會不公正的焦慮。現在有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中等收入者缺乏認同感,容易“看扁”自己。何以發生這種現象?就在於中等收入者“易碎”。當人們把穩定的重任壓在中等收入者的肩上時,卻悲哀地發現他還只是一個脆弱的幼童。

  什麼條件下中等收入者才能發揮社會穩壓器的功能?這可以從國外學者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來析。所謂中等收入者,不僅對其收入、身份、地位在一個社會中的描述,也是對一類人生活狀態的綜合評價。中等收入者大多數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是腦力勞動者,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強烈的職業情感和社會責任心,追求“自由、公平和平等”;除此之外,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等收入群體有足夠的閒暇參與社會活動,獻身公益事業,對自身有較強的認同感,並以自己所擁有的社會地位而自豪。

  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但也應提高中等收入者的“品質”,讓中等收入者成為一個很具幸福感的階層,成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階層。也只有這樣,當他們成為社會主體的時候,才會成為社會的安全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