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拐點露端倪 調控正處微妙期

時間:2011-12-07 13:39   來源:羊城晚報

  一度被譏為“越調越漲”的房地産調控,終於在“屢敗屢戰”中殺出一條活路。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佈的報告稱:“經濟、金融數據的變化顯示,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高位回落,房地産開發企業資金趨緊,土地交易市場量價齊跌,房地産貸款增速回落,房價拐點初現端倪。”

  “房價拐點初現端倪”,是宏觀經濟環境和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使然。近兩年,大中城市的房價狂飆突進式地暴漲,高企的房價早已脫離了宏觀經濟的基本面、脫離了一般居民的購買力水準;在透支未來的漲價空間後,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逐步淪為純粹的投資品(投機品),當滿城豪宅積聚起越來越多的泡沫,房價繼續瘋漲的動力就會逐步減弱,直至泡沫破裂。由於中央銀行通過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等手段抑制通脹,金融體系中一度氾濫的流動性得以壓抑,“炒房”等投機活動也漸漸失去“熱錢”動力。

  “房價拐點初現端倪”,是中央政府通過一系列手段調控房地産市場的結果。這些手段,既有提高房貸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等常規手段,也有限購、限貸等非常規手段;既有對房地産市場的直接干預,也有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的替代措施。在行政高壓之下,一些城市做大“土地財政”的衝動有所收斂,即便鑽政策空子想“鬆綁”也被迅速嚴厲制止。儘管行政干預備受非議,但事實上,房地産調控不再“屢敗屢戰”,相當程度上可歸功於調控的“有形之手”基本控制了“土地財政”的“有形之手”。

  “房價拐點”,迄今為止還僅僅是“初現端倪”,只要宏觀經濟環境改變、宏觀經濟政策轉向、兩隻“有形之手”的力量此消彼長,房價就隨時有可能“拐回”上升通道。事實上,房地産調控現正處於微妙的敏感時期,市場上買方與賣方的價格博弈仍處於對峙、膠著狀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平均環比下降0.14%,價格下降的城市有34個,持平的城市有20個。一些城市出現“房鬧”阻撓地産商降價銷售,一些地産商還在等待觀望,所謂“房價拐點”遠未確立。有地産商就公開預測中央政府會在6個月內“放寬限制”;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馬上有經濟學家擔心是“給房地産市場暗送秋波”。

  由此可見,依靠行政力量重壓的“房價拐點”尚未確立,僅僅依靠行政干預也難以實現房地産市場的“軟著陸”。房地産市場“去泡沫化”的過程,必然帶來生産要素和市場主體的重新組合。政府若不借房地産市場“洗牌”的契機完善市場規則、改革市場制度;那麼只要“風向”一變,行政干預就會功虧一簣。比如,如果未能及時推進銀行體系的改革,放鬆貨幣政策本意是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終結果卻很可能再度流向房地産市場。

  房地産調控的“越調越漲”和“屢敗屢戰”,早已反覆證明現時的房地産市場是不健全、不完善和不可持續的;不對“土地財政”等體制弊端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改革,靠“政策加碼”式的行政調控,無法實現上下級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銀行之間等利益關係的激勵相容,房地産就會繼續成為資産泡沫的多發地、高發地,房地産市場也難以長治久安。

  “房價拐點”值得期待,但“改革節點”更值得期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