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震災更多發,防震國標應下鄉

時間:2011-11-15 14: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孫柏濤13日在“日本的啟示”國際研討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正在編制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新“地震區劃圖”希望把全國範圍設防烈度都提高到7度以上。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任務還很艱巨,據孫柏濤透露,1979年以後的農村房子,90%都沒有抗震措施。(11月14日《新京報》)

  “地震區劃圖”屬於國家標準,具有強制性,但此前的標準顯然沒有得到很好實施。原因也很好理解。大城市還好,建築有統一規劃,有嚴格監管,抗震措施比較容易貫徹。農村的情況就要複雜得多,農民一般是自建房,缺少整體規劃,不了解防震標準,主要想著如何節省成本,很少有防震方面的考慮。

  因此,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司長杜瑋認為,我們常説的“城鄉二元體制”,在我國建設領域也長期存在。這與城鄉土地制度和建設審批程式有關,也存在一系列的現實原因。但是,天災無眼,地震不會選擇地點爆發。事實上,廣大農村地區已成為抗震防震的短板。

  我國幅員遼闊,除了汶川地震這樣特別重大的地質災害,各地中小級別的地震,是非常多發的。一次震級不高的地震,在防震等級較高的大城市,可能只會有轉瞬即逝的震感;而在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則可能房倒屋塌,甚至造成人員傷亡。近期,在雲南盈江和騰衝、西藏亞東、新疆伊犁發生多起地震,雖然震級都不高,但災情嚴重,有些還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受災人數更是成千上萬;在很少發生地震的河南週口,一次三四級的淺層地震,也造成部分民房和學校倒塌,甚至一度引發當地群眾恐慌情緒。

  農村和邊遠地區,不像城市那樣人口稠密、高樓林立,發生地震等災害,疏散起來也較為容易,一般不會造成集中傷害。但是,缺乏防震意識和防震知識,基本沒有防震設施,都是應對突發災害的最大隱患。隨著城市防震意識和防震等級的提高,這種差距還有擴大趨勢。

  其實,不止是在抗震等級上,安全標準、執行標準的城鄉分野,在其他領域也多有存在。比如,在食品安全上,因為近期問題多發,引起了更多重視,公眾關注度在提高,相關檢測標準也在完善;但與此同時,不少農村幾乎成了食品安全的飛地。新華社記者曾做過相關調查,農村超市和集貿市場,簡直成了假冒偽劣商品的集散地,一些廠家專門生産銷往農村市場的低價劣質食品。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稱,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合格率超過90%。不知道這些抽樣檢測,包含多少農村地區的樣本。

  既然是國家標準,最大的特點是全國統一且有強制性,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生命和安全的領域,不應有兩套標準,不管是規定標準還是執行標準。畢竟,生命是平等的,而安全隱患也不分城鄉。但事實上,在食品、衛生、安全生産等領域,甚至人身損害賠償上,都存在城鄉不同標準,或者執行力度不一,給人以“國標不下鄉”的感覺。

  確實,農村缺少統一規劃,自建房確實不好管理;農村市場分散,監管起來也不那麼容易。但是,諸多領域的城鄉雙重標準,都有共同的源頭。改變“國標不下鄉”的局面,首先應及時完善國家標準,從法律上將城鄉建設、食品安全等規定統一起來,特別要進一步明確統一的執法和監管要求。更根本的是,要逐步改變不均衡的城鄉資源分配體制,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和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基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