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國外的檢測合格率也在90%以上。蒲長城説,“安全的食品是生産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食品生産企業當前應加強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11月13日中新網)
當公眾始終還在為“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而苦惱的時候,質檢總局有關中國食品安全“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表態,距離公眾實際感受確實有些距離。很多網友對這個數據的準確性提出質疑,認為將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溝油等都歸入剩下的10%是不合理的。我倒並不懷疑這個數據的準確性,關鍵的問題在於合格標準的差異。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溝油等,在引發舉國關注之前,根本都不在食品安全標準檢測範圍之列,合格率高又有什麼好奇怪呢?
因此,不能用“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來自詡監管的成功,更不能用此來否認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主要原因在於監管缺失。國內食品與出口食品合格率雖然都在90%以上,但是兩者意義卻完全不一樣。國外標準要比我們嚴格得多,國內食品生産商卻同樣能夠達到。這充分説明,生産技術落後、只能生産低標準的食品,絕不是我們的“特殊國情”。換言之,食品安全屢出問題,不是生産的問題而是監管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食品安全現狀較差,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標準低劣,一個是監管缺失。出口食品90%以上的合格率證明,只要我們制定嚴格的標準,再輔之以嚴格的監管,國內食品生産商也完全可以達到標準要求,為消費者生産出安全合格的食品。相反,如果認定“安全的食品是生産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將提高食品安全的希望寄託在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上,那麼食品安全絕不可能在監管乏力的情況下自動實現。
文明的制度約束人性,落後的制度放縱人性。太陽底下,大家都是“長著同樣屁股的猴子”,暴利誘惑之下的人性弱點總是趨同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同樣熱衷行賄公關。安全的食品固然是生産出來的,但生産過程必須處在嚴密的監管之下,否則這樣的食品安全,可能會像地溝油一樣經得起政府檢驗,卻絕對經不起媒體的曝光。國人的腸胃,對各種名字陌生的化學製劑並不具有更大的抵抗力,表面上的食品安全合格率即便再高也沒有意義。
顯然,質檢部門高官“安全食品不是監管出來的”之説,在公眾看來難免會有推卸職責的嫌疑。事實上,如果質檢部門都沒有“食品安全依靠監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安全的食品是監管出來的”信念,那麼90%以上的食品安全合格率就是一桶清亮的地溝油:雖然樣樣指標都合格,但是後果誰喝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