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力承擔半價票”審視公共殘疾文化

時間:2011-11-11 11:06   來源:紅網

(殘疾人呼籲火車票半價

  針對殘疾人乘坐火車享受半價票優待的提議,鐵道部日前書面回復,稱無能力承擔更多票價優惠。11月9日,記者從鐵路部門獲悉,每列火車將至少預留5張殘疾人專用火車票。該舉措有望在11月底前實施,具體實施日期尚未確定。(11月10日《新京報》)

  一直被公眾認為“不差錢”的“鐵老大”,面對殘疾人乘坐火車享受半價票優待的提議,竟稱“無力承擔”,這的確令人錯愕。即便是聯繫到此前鐵路部門遭遇負債2萬億的財務危機,作為公共運輸部門,不説一定要承擔多大的公共社會責任,至少在當下殘疾人囿于公共配置不全,大多時候有門難出的社會語境中,就算是鐵路部門給殘疾人算上半價優惠,面對出門人數有限的殘疾人士,無非也就是少收了三五斗的事兒,恐怕也不至於到了“無力承擔”的程度。

  沒錯,鐵路運價受國家價格管理部門管制,任何試圖對其中價格機制進行的調整,都勢必經過複雜的報批、審批程式。鐵路客運基準票價率多年未變,普通列車票價較低,幾乎已是鐵板一塊,而價格稍高的高鐵又存在運營、安全等風險,這使得票價上的變化,可能導致財務運營“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倘若半價優惠政策成形,如何甄別殘疾人又將成為現實操作的一大難題。

  種種現實考慮,“殘疾人半價”儼然已是系統工程。但很多問題的關鍵,往往並不在於現實操作的難度,更在乎落地生根的決心。這就不得不審視當下的公共殘疾文化。比如,殘奧會之前,就曾有外國友人提出,為何在中國街上幾乎看不見殘疾人?答案誠如提出殘疾人半價票的殘疾青年夏文濤所説,由於很難買到硬座或臥鋪,殘疾人只能呆在過道中,而列車過道甚至不夠輪椅寬,加之離廁所遠,上廁所更是非常痛苦的事。正是由於缺乏類似這樣的殘疾人公共設施,導致“殘疾人總是避免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們希望在生活上得到特殊對待,出行獲得公共設施輔助,經濟困境收穫公共財政救濟,但卻很難獲得額外優待,因此只能常困于家中。

  殘障設施、經濟救濟的缺乏,只是公共殘疾文化缺乏的一方面,更多的殘疾文化缺失,還在於精神維度。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殘疾人自身的文化中,很少帶有顧影自憐的情緒,而更多是在傳遞一種積極、尊嚴、平等乃至黑色幽默的價值。這種文化實際上決定了,他們希望在精神上獲得等同於常人的對待,而不是被視為異類。可看看當下那些頗受受眾歡迎的喜劇段子,不是拿殘障,就是拿精神病患者、肥胖人士開涮,這種文化價值氛圍實際間接決定了殘疾人士的現實處境。那就是不僅在精神上難以獲得獨立與自尊,在生活上也很難收穫自由與權利。

  可是,一個真正文明與進步的社會,並不是看它對強者的態度,而要看社會對待弱者的態度。這樣的話語放諸在現代文明的公共行政語境中,不能不説鐵路部門“無力承擔殘疾人半價票優惠”的回應,實在是公共殘疾文化的又一種遺憾。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