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盒飯”引發的民生期待

時間:2011-10-20 13:56   來源:瀋陽日報

  17日,鐵道部、鐵道部政治部發出《關於在全路客運窗口廣泛開展“服務旅客創先爭優”活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局明確旅客列車銷售商品品種、商品名錄,按照質價相符的原則,制定合理的價格,要保證旅客列車有2元以下礦泉水、15元以下盒飯等供應,且不得斷供。(10月18日《新京報》)

  筆者專門在網上搜索到了這份通知,全文共五個部分,洋洋灑灑近萬字,其中不乏實名制車票挂失、殘疾人專用票額、列車晚點通報原因等諸多亮點。然而,恰恰是看似不起眼的“15元以下盒飯不斷供”,成為多家媒體報道時採用的標題,並一舉登上各大門戶網站的醒目位置,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話題。

  出門六件事,“吃住行遊購娛”。在搭乘火車出行途中,吃飯問題令許多旅客為之撓頭。明知“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因此列車盒飯味道一般也就將就了,但“白菜賣出豬肉價”的性價比,讓很多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甘心被宰一刀。尤其隨著動車時代的到來,列車盒飯的售價也跟著“飛”了起來。去年新華社有篇報道,在漢口至北京西的D126次動車組上,有兩種包裝精美的正餐可選,售價分別為25元和35元,這相當於一名普通中國工人半天的收入。於是,一些旅客寧願選擇忍饑挨餓,也不願購買盒飯。

  盒飯只是一個縮影,列車尤其是動車上的商品價格畸高成為普遍現象。市場上售價1元的礦泉水,普通列車標價3元,動車則賣到5元。而成本不過一兩元的速溶咖啡,到了火車上更是動輒5元、10元。誠然,列車上提供餐飲和商品,要附加一定的配送服務,但要説成本因此翻上幾番,打死也沒人相信。其實,老百姓也心知肚明,一切都是壟斷惹的禍。在列車這個封閉空間裏,鐵路部門屬於獨門生意,消費者除了自帶食物外沒有選擇餘地,即使漫天要價,也得忍氣吞聲。這也給了鐵路部門坐地起價,瘋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底氣。

  如今,鐵道部自降身價,主動向廣大旅客伸出橄欖枝,讓人眼前一亮。對此,公眾尚有三個期待。期待一,以人為本。倘若在品質上動手腳,用蘿蔔白菜之類低價盒飯糊弄乘客,逼迫其“自願”選擇價格更高的套餐,則“15元以下盒飯不斷供”徒有其名,口惠而實不至。列車商品供應不能眼睛只往上看,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旅客需求,豐富可選種類,價格區分明顯,讓普通大眾也能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服務。期待二,誠信經營。限定價格只是一種量化的要求,關鍵在於食品和商品的性價相符。鐵路部門應在物價部門的監督下,對列車銷售的商品進行嚴格成本考核,合理制定價格,並可通過競爭機制的引入,讓虛高的價格徹底降下來。期待三,依法納稅。列車上銷售商品,往往不開發票,一直以來屢屢被輿論指責為偷稅漏稅。作為國企,鐵路部門在積極改進服務的同時,也應更好地履行納稅義務,讓憑藉壟斷地位獲得的收入,能夠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當然,解讀一份盒飯引發的民生期待,絕不止于列車餐飲商品一域。實際上,公眾熱議“15元以下盒飯不斷供”,恰恰反映出人們對公共産品平民化的訴求。鐵路屬於準公共産品範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色彩。每個人都有舒適出行的權利,鐵路部門就應該主動作為,以盡可能低廉的價格滿足平民一族的消費需求。不僅是希望在列車上“只選對的,不買貴的”,人們也希望在出行時能有便宜的普通列車可供選擇,而不是一味的“被高鐵”;在車站大廳就能買到票,而不是通過別的渠道另加手續費……只有讓每一個普通旅客都能坐得起,走得好,這樣的列車才能真正開進春天裏,開進百姓心裏。(張遇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