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淘寶”,且請馬雲慢搖道德的大旗

時間:2011-10-17 13:02   來源:齊魯晚報

  因不滿服務費暴漲,數千中小賣家以“反淘寶聯盟”之名揭竿而起,蓄意攻擊“讓淘寶心疼”的大賣家。一週過去了,這一被類比為“佔領淘寶”的渠道商與供應商之爭,仍在等待一個妥協的結果。

  以筆者之見,“佔領淘寶”事件暴露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弱勢者”中小賣家有意無意地淡化法律責任,一個是“強勢者”淘寶商城或明或暗地逃避社會責任。

  這兩個問題表明當下的法律環境與市場經濟發展形勢還不完全匹配。一方面,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主體有權自行制定自己的收費標準,但這種權力是不是無限制的?另一方面,被服務對象相對“弱勢”,便天然佔據了道義的高點,而可以突破法律的限制、變相擴大自我的行為許可權?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事件延續一週,其實一直是一場“道德拉鋸戰”。中小賣家駁斥淘寶過河拆橋,淘寶則一如既往地宣稱自己提高價格不是為了收集現金的愛好,而是為了打擊水貨、假貨。言下之意,之所以提高服務費,是因為要保護消費者權益。素有上佳公眾形象的馬雲也習慣性地搶佔道德高地,在微博上發言:“今天在中國,做商人難,做誠信商人更難,建立商業信任體系難上難。”

  相互指責,相互刻薄。一時間,口水橫飛,唯事態本身仍然缺少一個答案。顯然,搶佔道德制高點,並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因為問題的本質是利益的選擇,而非道德的抉擇。

  其實,勢力是否雄厚與是否銷售水貨、假貨之間斷然不可畫等號,三鹿奶粉事件即是例證。而即便馬雲及其淘寶的判斷屬實,那麼,創業初期和全盛時期對於中小商家和水貨、假貨截然不同的態度,是不是恰恰暴露了在商言商者選擇性道德的虛偽?

  問題歸根結底在於最大利益的攫取。淘寶當年靠著中小商家的支援得以迅速崛起,而今則要以道德的名義拿中小商家祭旗,這涉及一個複雜而又嚴肅的商業倫理。如何權衡這其中的利弊,除了虛妄的道德判斷,還須有合乎時宜的法律彰顯。

  而在法律環境暫不完備之時,政策導向便尤為重要。正如商務部15日晚間表態,“要從穩定物價和支援小微企業的高度妥善處理。”在這種政策信號的釋放下積極投身協商談判,而非繼續無休止的道德拉鋸,才應是馬雲和淘寶的正道。

  在這種情況下,馬雲與其聲淚俱下地表達割袍斷義的決心,倒不如仔細考量如何寬容中小商家的生存。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