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透明才能贏得“募捐市場”

時間:2011-08-02 14:24   來源:人民日報

  一旦公眾成為選擇的主體,就會以“用腳投票”的方式,倒逼整個慈善事業的成熟

  中國紅十字總會“捐贈資訊發佈平臺”上線試運作了。雖然資訊發佈面還不廣、線還太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很多,但至少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表明瞭紅十字會希望以公開透明重拾信任。特別是,考慮到紅十字會規模大、“欠賬”多、技術能力不足等因素,公眾也需給予一定的寬容和空間。

  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平臺的上線,正是公眾倒逼的結果。而中國紅十字會身上所背負的質疑和期許,也是整個公益界困境的縮影。

  民政部2006年頒布的《基金會資訊公佈辦法》規定,“公募基金會組織募捐活動的資訊”等應該公開。實際情況卻是,全國慈善基金會超過2000家,許多連官網都沒有,有些地方基金會甚至不公佈年度報告,更遑論財務報告了。

  長期的不透明,耗損著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更傷害了公眾的公益熱情。從最近曝出的幾起事件,可以看出公益界與社會的“對立困局”:一邊是公眾慈善意識、權利意識的提升,另一邊卻是慈善組織公開透明的缺席;一邊是社會慈善需求的擴大,另一邊卻是公眾不信任感的增加。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紅十字會邁出的這一步,也可被視作中國公益界未來的方向性選擇。

  公開透明是為了接受監督。只有將善款的募集使用放到陽光下,逼捐詐捐、暗箱操作等霉變才會消除,捐贈者才會安心,信任才能重建,慈善文化也才能形成。何況,這也是對慈善機構的一種自我保護。否則,就將如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所説,“一次意外,足以致命。”

  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壟斷型募捐”的模式也必然要走向競爭性的“募捐市場”。透明度將直接影響公眾、企業家乃至政府“購買”執行者的信任度,也將直接決定善款涌入的數量。一旦公眾成為選擇的主體,就會以“用腳投票”的方式,倒逼整個慈善事業的成熟。

  這樣的市場選擇,已切實地擺在了慈善機構面前。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挑選2億元善款執行機構時,把透明度、執行力作為首要標準;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愛心包裹”項目,依靠捐款發票與受助人反饋,以透明互動撬動逾1.8億元善款。

  在這個市場中,透明度也須有“品質保證”。資訊披露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區分層級,厘清強制披露與自願披露的界限;資訊披露的真實性、權威性需要引入獨立第三方進行審計。因此,中國紅十字會乃至整個公益界的資訊披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公眾從不缺少慈善的熱情。當網友以微博為平臺給山區孩子送上“免費的午餐”,當團購形式的“聚蕉行動”10天銷出500多噸滯銷香蕉,我們能看到這種熱情的激活和釋放。只有全方位的公開透明,慈善機構才能重樹形象、重建信任,否則必將為這種熱情所拋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