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緣何頻陷花錢大手大腳的指責

時間:2011-08-02 14:03   來源:工人日報

  路牌,可以告訴你身在何處,路在何方。大城市的路牌是否清楚、足夠更為重要,一來路況更複雜,二來外來人口更多。然而,江蘇南京換路牌的消息卻引發了爭議。

  據中新社7月30日報道,南京城管部門計劃用3年時間,在2014年青奧會之前對全市路牌逐步規範統一。目前已經更換300余塊,投資98萬元人民幣,平均一塊路牌花費3000元左右。據統計,南京市共需規範設置路牌30792塊,如果按照目前的造價,全部更換將需要近1億元人民幣。

  3000元一塊路牌,百姓覺得有點貴。7月31日該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這300余塊路牌是試點工程,是進行公開招標後才實施的,平均價格為2792元,主要包括玻璃鋼牌面、熱鍍鋅支撐管、基礎預埋鋼結構、高級反光膜以及後期維護等費用。8月1日《揚子晚報》的報道稱,南京城管局稱花1億元換路牌係誤讀,尚未做出預算,要根據試點情況,主要是百姓的滿意度以及第三方審計的情況,做下一步的路牌方案。

  原來又是被“誤讀”了,如同上個星期南京市住建委對花上億元統一粉刷城市部分房屋屋頂的回應一樣。或許這些工程確實比一般人想像得複雜,所以支出超出一般人估算。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一些地方為何屢屢陷入花錢大手大腳的“誤讀”?公眾之所以對一些地方政府花錢形成習慣性質疑,除了某些客觀原因之外,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錢沒少花,可謂原因之一。就説路牌吧,南京的這個造價不是最高的,此前媒體曾報道上海更換5000塊路牌,花費2億元,平均每塊4萬元。一些地方花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修一個公交站臺、幾百萬元修一個公共廁所的報道亦屢見不鮮。前段時間,景德鎮總投資數億元的防洪大堤被曝工程款用了七成、工程卻未過半,大量工程款被用於大壩美觀亮化工程。這些公共設施無疑都是惠民工程,但卻未收穫掌聲,道理很簡單——廁所修得再奢華不還是廁所嗎?大壩修得再漂亮,如果不能防洪,那還叫大壩嗎?

  公眾期待公共財政應投入到更薄弱、更迫切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謂原因之二。連日來,不少城市因暴雨成了可以“看海”的城市,南京也未倖免。“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統一城市建築的屋頂的顏色、路牌的樣式,確實好看,但相對來説,城市排水系統的改進等事關民生問題的解決,則更為急迫的。試想,若青奧會時不巧趕上下雨,是道路暢通能讓運動員及時趕到賽場,還是有了光鮮亮麗的路牌就行?地方政府要花錢的事情很多,但總有個輕重緩急。

  一些地方財政預算、支出的管理不盡嚴格,可謂原因之三。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的預算往往不夠細化,只有大類別的劃分,沒有具體項目的分配,甚至依然有個別領導拍拍腦袋就決策,一支筆簽出幾百萬、幾千萬,而這錢是不是花到刀刃上,公眾往往心存疑慮。

  某些決策過程簡單粗略,未及時公開資訊、未充分聽取民意,可謂原因之四。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問題上,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並未獲得保障。政府部門沒有主動向公眾公佈花錢的細節,是否有不同的企業競標、競標的過程如何等等。公眾之所以“誤讀”,很大程度上是有關部門資訊公開得不夠,接受監督不主動。

  地方政府管理一座城市、一級行政區域,怎麼花錢、花在哪兒、花多少,應該有一個週到的規劃,考慮投入和産出的性價比,並且依法依規去做,不能以一種近乎“生米煮成熟飯”的方式去決策,迫使百姓接受一個結果,而應該盡可能地把工夫下在決策之前,該公開的資訊要公開,該論證的問題要論證,該聽取民意的要聽取民意。事實上,政府部門每一個重大決策都應主動做好決策之前的工作,而不是被誤讀之後一次次被動澄清、解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