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濫發津貼需要“日常揭發”

時間:2011-05-05 14:29   來源:新京報

  在武漢市直行政單位,公務員們被要求退還2007年至2009年間多發的各種津補貼,保守估計,總額有數千萬元。(5月3日《新京報》)

  這條消息在各門戶網站反響頗大,但圍觀的網友雖多,卻無人表示“震驚”。各自的生活經驗裏,這樣的消息早就習以為常。對地方政府來説,清退補貼阻力重重。吃進嘴的東西要吐出來,何其難也?可以斷言,清退本就不是它的意願,否則,當初就不會有濫發或默認濫發的行為。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武漢市直行政單位濫發、超發各類津貼、補貼如此嚴重,其他地方呢?此次清退範圍限于2007年至2009年間,2007年之前和2009年之後的呢?去年六部委派出檢查組,分赴廣州、武漢等6地檢查,結果發現,各地均存在不規範發放津補貼的情況。換句話説,在檢查範圍內,違規發放津補貼的比例是百分之百。

  面對這個共性問題,清退當然不是惟一的善後。比清退更重要的,還在於公務員薪酬福利的公開機制、監督機制與問責機制。

  2007年,國家推行了公務員的“陽光工資”制度,由“暗補”改為“明補”。但,“明補”並沒解決部門權力自肥的現狀。以武漢為例,如此大範圍的濫發津貼、補貼,錢從何來?多為預算外收入。預算外收入又從何來?多為權力“創收”所得。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權吃權。

  所以,武漢清理公務員津補貼,表面上看是規範公務員的薪酬發放,內在卻關乎民生福利。行政部門多濫發一份津貼,當地民生就要多上兩份負擔。

  六部委的行動並不是年年有,武漢濫發津補貼被曝光,實是偶然。解決之道還在於規範行政部門預算外收入,擴大政府資訊公開範圍,加大問責力度。也只有通過引入公民監督和社會監督,津補貼的亂象,才會被日常性揭發,並最終遏制。(王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