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紅黑榜”對醫生不太公平

時間:2011-04-08 12: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一個題為《武漢市各大醫院兒科“好醫生壞醫生”》的帖子在網上走紅之後,北京、重慶、廣州、濟南、哈爾濱等城市也出現了披露“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紅黑榜”的網帖。其中一些帖子累計已有上百萬網民閱讀,眾多年輕媽媽撰寫跟帖,介紹自己帶寶寶看病的心得和經驗,有的網友將大家的經歷加以綜合,以“總帖”形式指名道姓列出所在城市各大醫院兒科的“好醫生”、“壞醫生”,在醫院和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這樣的“醫生紅黑榜”能起什麼作用呢?一是推薦那些“好”的醫生。二是曝光那些“不好”的醫生。但問題在於,儘管我們都説,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但鋻於醫療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往往差之毫釐,有可能就會謬之千里。因為醫患彼此對疾病與治療的理解不同,很多時候對同一件事情會産生很大的分歧與誤解。作為一名醫生,我很擔心的是出現這樣的場景,只憑藉一兩次短短幾分鐘的接觸,患者就對醫生下一個非黑即白的評價。

  在基層鄉鎮,一位個體醫生因為醫術高明,被稱為“神醫”,每天他的診所面前,都有很多人排隊求醫。但某次,當地衛生部門在檢查他開出的處方時,卻發現存在著嚴重的濫用抗生素與激素行為。比如,一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這位醫生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分別給她使用了頭孢匹胺鈉、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藥物中的兩種來聯合治療,還加進了激素。依靠這種“非常規”的手段,他看病的確療效神奇,口碑也很好。相反,另一位醫生,嚴格按照醫療原則,不輕易給患者輸液,在用藥上也不亂用高級抗生素及激素。有可能出現的一種結果就是,同樣的感冒患者,在他手上就好得“慢”,病看起來很難治好。他的口碑就很一般,但在前一位醫生手上,真的是藥到病除。按照患者的印象與判斷,把他們分別拉入紅黑榜,這公平嗎?

  患者的判斷與印象,有時會直接源於醫生的態度。很多時候,因為人為的種種意外因素,他們會遷怒于醫生。大醫院現在都在超負荷運營,尤其是專家的兒科門診,更是病人排隊如長龍。家長們為了給孩子看上病,有時得排好幾小時的隊。病人太多,醫生們也會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比如就會因此壓縮了接診時間。所以有些時候,家長們排幾個小時隊,看病只花了短短幾分鐘,如果最後病情最後未向好的方向轉歸,他們就很可能會遷怒于醫生,認為他(她)是不稱職的,應該進“黑”榜。但這真的是醫生的問題嗎?

  在醫療過程中,即使醫生無過錯,醫療意外也是在一定比例記憶體在的。這就意味著,一位醫生接診的病人越多,在他身上發生的醫療意外越多。在醫患矛盾容易激化的今天,一旦出現了醫療性的傷害,即使不是醫生的人為過錯,一些患者也會視醫生為“敵人”,將其拉黑。一位婦幼保健院的兒科專家,儘管被業界公認為技術精湛,醫術高明。但因為病情的因素,沒把危急患兒搶救過來,結果被患者家屬拉橫幅進行污衊與圍攻。難道也能據此認為,他很“黑”嗎?

  在很多發達國家,醫生是怎麼被評價好壞的?最重要的評價是來源於政府衛生專業機構。醫生們會被要求,在某種疾病上必須按照標準化的規範來操作,設立了很客觀的標準。如果醫生們不老老實實按照這種標準,來給病人進行診治,他們就很可能被判定為違規,甚至有可能要吃官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件事上,我們權威的政府機構參與不夠。民眾在被逼無奈下,就只能運用民間智慧創造出這種評價手段,很多時候就會誤傷那些無辜的醫生。(吳 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