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我在南京出席“新常態論壇”,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對話時曾講過,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潛在增長後勁得到最大限度釋放,資源環境壓力開始加大,生産要素成本上升,倒逼著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不少傳統企業因此遭遇生存發展困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結果。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中堅,企業強則經濟強。那麼問題來了,經濟“新常態”之下,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思考,重新佈局,要繼續爭先,要基業長青,有哪些守正出奇的制勝之道?縱觀中國企業之林,又有哪些可資總結和借鑒的“範本”可循?
新常態:誰的危,誰的機
中國經濟在多重挑戰下持續穩步發展,2014年已實現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2015年發展動力仍然強勁,但發展將更偏向於國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未來主要靠“大腦”、靠智慧,靠創新驅動。
經濟新常態是和過去的“舊常態”相對應的。1978年至今35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接近兩位數,“舊常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速度。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很多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中國企業在經濟發展大的風口上獲得了收益,也因此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比如嚴重的産能過剩和顯著的技術積累不足都還普遍存在,創新乏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常態”意味著創新將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創新成為中國經濟根本動力的新常態下,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只有通過科學認識新形勢,研判未來經濟走勢,主動加大轉型升級力度,才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而從政府層面來看,應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把市場環境儘快完善起來,積極推動企業界的各種轉型升級。
新常態通過倒逼企業變革,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從這方面來講,默守常規不思進取的企業,自然會遇到成長的瓶頸,尤其是那些沒有從技術積累、模式創新、管理效率提升或者産業轉型升級方面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新常態下沒有找到新活法的企業。這一類企業更多感覺到“危”。
話説回來,也有一批企業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進行了扎紮實實的技術研發、管理經驗、創新機制等方面的積累,一些企業領導人表現了遠見卓識,及早地進行了企業發展模式轉型,或是及時地跳離了“紅海”,開闢了“藍海”。比如,華為一直堅持自主技術研發,阿里巴巴則一直致力於建設平臺型企業,還有剛剛30歲的聯想,已經從單一IT製造企業發展為“投資+實業”並重的多元化投資控股公司。這一些企業在新常態下,機會反而更多了。
那些遭遇到威脅的企業,那些發展暫時遇到挫折的企業,要想獲得生存並創新發展,與這些在資金、經驗方面有足夠積累,又具有投資、諮詢經歷的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將是非常可行的選擇。而像聯想控股、華為、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顯然將在經濟“新常態”下率先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