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經濟下行壓力

時間:2012-07-24 10: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歷史證明,經濟下行是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良機,我們應當抓住當前的機會。

  7月13日,統計局發佈第二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數據,其中上半年GDP同比增長為7.8%,二季度GDP同比增長為7.6%,3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8%。

  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我們必須有一個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只有正確認識經濟發展的規律,才能有正確的政策和舉措。

  擴張性刺激只能是飲鴆止渴

  目前的經濟下行,是“後4萬億時代”的必然。

  每遇經濟下行,各國政要都容易採取擴張性政策。當年凱恩斯主義誕生時,就有學者評論,有了凱恩斯主義,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擔心經濟下滑導致本屆政府下臺了,他們完全可以花錢製造一次繁榮,但緊接而來的是滯脹。

  歷史證明了上述判斷的正確性。首先是面對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了一系列的擴張性政策,似乎恢復了經濟,但復蘇時間卻長達10年,且在1933年開始復蘇不久,第二次衰退又于1937年來臨,並且是有史以來最急劇的一次衰退。有人認為,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政府刺激,那次危機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甚至不會有第二次衰退。

  其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經濟由於房地産泡沫破滅及股災等原因開始衰退。為阻擊衰退,日本政府採取的辦法就是靠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和減低利率刺激經濟。前後實施了9次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其中有7次規模高達1萬億~18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每刺激一次,經濟就有短暫的復蘇,但只要刺激政策結束,經濟就馬上下滑。這種打“強心針”的辦法並沒有使日本經濟真正好轉,相反更加糟糕。

  第三,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與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有關。當時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時間很短,實際上只有一個季度。然而,美聯儲降息刺激房地産進而刺激美國經濟,阻擊衰退,其代價則是次貸危機這種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

  面對2008年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危機,中國政府4萬億元的救市計劃,同樣難以超越經濟規律本身的制約,雖然短時間保持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卻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産能進一步過剩,特別是被扶持的産業 ,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鉅額的地方債務,並由此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下的極度緊縮政策又直接導致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錯失了産業提升的良機。

  擴張性政策為什麼是飲鴆止渴呢?原因在於:一所以發生經濟危機,更多的時候是産能過剩。在産能過剩的情況下,刺激性政策雖然可以臨時增加需求,但緊接而來的是更嚴重的産能過剩。二顯而易見的是,危機時雖然缺錢,但更缺的是具有引領性的産業興奮點。走出危機的關鍵在於一系列創新。面對當前一些企業的困境,我們經常這樣發問,“如果沒有創新,給你錢又能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擴張性政策更多地注入貨幣,只能在原來的産業層面上重復地擴展。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靠一國實行刺激政策恢復經濟是相當有難度的。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保持“自然增長率”,同時進行經濟創新,找到新的産業增長點,這才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