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公共投資需避免“擠出”民資

時間:2012-07-24 10:18   來源:新京報

  短期內,出口需求下滑是難以扭轉的,公共投資雖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不過,私人部門的投資卻相當低迷。這對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構成威脅。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今年1至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為10892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兩成。而國有及國有控股的投資大約佔三成。一些投資銀行和經濟研究機構估計,近兩個月公共投資增長更迅速。

  2012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廣東省湛江市近700億元的鋼鐵項目,這個項目是由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年産1000萬噸鋼鐵項目。另一邊廂,投資規模相當的廣西防城港鋼鐵項目也獲批。這個項目是由武鋼投資興建的,被武鋼人稱為“生命工程”。兩個大項目的獲批和興建都是皆大歡喜。

  鋼鐵項目的開工涉及各種後續工程,比如人員的搬遷等。儘管如此,地方政府還是歡迎此類大型公共投資,特別是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年份。

  一項頗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運作規律是,一旦經濟遇到波折,公共部門總是最後的保障。自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似乎找到了一套應對外界危機的辦法。這套辦法的核心就是凱恩斯主義的刺激公共部門投資。凱恩斯主義認為,私人投資有不理性的成分,會給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帶來挑戰。因此,政府適當有為可以緩解商業週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1997年,我國積極財政政策中重要一枚棋子就是利用公共部門漲薪來推動經濟增長。根據財政部門的測算,公共部門漲薪對GDP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因此,此後中央多次啟用公共部門漲薪來應對外界經濟衝擊。而這一輪積極財政政策中公共部門提薪未在議程之中,新的突破點則是央地合作(又叫央企“下鄉”)。因此,中國當前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就是央地合作。地方政府主動找央企老總甚至國資委的負責人到地方投資並許諾給優惠政策;央企“投桃報李”,給地方政府帶來大筆資金。

  根據中央國資委的數據,今年以來,河南省、湖南省、浙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貴州省等地均有新的“下鄉”項目。有些省份數年前就著力發展與央企的關係,有些則是這一兩年才加入這個大軍。

  央地合作的利處相當明顯。一方面,在當前的官員競爭體制下,地方政府官員需要推動政績特別是經濟政績來提升自己的職業前景。央企進駐地方,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的GDP,還可以拉動當地財政增長,減少地方政府資金饑渴。而央企也需要“接地氣”,這樣可以為“走出去”戰略創造更多發展的條件。最關鍵的是,外商投資往往給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帶來壓力,外商希望地方政府儘快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而央企則不會給地方政府帶來此類壓力。

  雖然公共投資和央地合作無可厚非,一些經濟學家還是擔心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的走向。短期內,出口需求下滑是難以扭轉的,公共投資雖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不過,私人部門的投資卻相當低迷。這對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構成威脅。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投資常常會對私人投資造成“擠出”效應。特別是央企擁有廣泛的經濟和政治資源,因此央企“下鄉”有可能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産生負面影響。因此,在肯定央地合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負面效應。(吳木鑾)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