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宜轉向適度寬鬆

時間:2012-07-19 10: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即將召開的年中經濟會議,將定調下半年宏觀調控方向。分析人士認為,面對GDP同比增速連續多季度下滑,微觀經濟層面資金困難、內需乏力等問題,再加上通脹風險已階段性終結等因素,貨幣政策宜適時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變調”一方面可釋放積極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另一方面可為應對下半年國內外眾多不確定因素做出適時預調。

  一般來説,貨幣政策基調多在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以作為來年宏觀調控的指針。從2007年以來,只有一次例外,即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背景下,先是7月開始執行“靈活審慎”的貨幣政策,之後11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十年來首次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鋻於目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宏觀經濟層面雖然還沒有出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的情況,但是,微觀經濟層面正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因而有必要提前作出貨幣政策“轉向”的決策。

  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和金融數據已公佈。在主動調控下,經濟增速出現“穩中趨降”的走勢。CPI同比漲幅走低,PPI落入通縮區間。“三駕馬車”均不同程度“降速”。從4月開始,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始發揮效果,但從6月數據看,經濟反彈並不明顯,亟需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鞏固調控效果。

  按照我國經濟運作慣例,下半年經濟總量基數往往更大。例如,201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9.7%,四季度為8.9%,但當年GDP總量一季度為9.7萬億元,四季度高達15萬億元。這是我國經濟結構的現狀等因素決定的。因此,今年下半年GDP要取得7.5%以上的同比增速並不容易。因此,為實現既定經濟目標,下半年貨幣政策勢必要比上半年更加寬鬆。

  從目前看,下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國際上,歐債危機的演變和歐元區最終的選擇仍有很大變數。在希臘之後,西班牙等國有可能重蹈覆轍,10月將面臨債務清償壓力,不排除重新陷入財政困境。歐洲經濟全年可能溫和衰退。在失業、房地産市場疲軟和大選帶來的財政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交織下,美國在大選後可能出現“財政懸崖”,市場預計明年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此外,持續數月的資金流出趨勢值得關注。二季度外匯儲備出現650億美元負增長,其中5月流出近千億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3%。以上現象均指向資金流出趨勢可能逐步形成,這是人民幣單邊升值結束、歐美再工業化資金回流、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成本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資金凈流出的局面需要貨幣政策適時做出調整,加大放鬆力度,否則將對我國國內資金面産生不利影響。

  實際上,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已提前感受到外需低迷、內需不旺的“寒意”。上半年國有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1.6%,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預報大面積“變臉”,不少“中字頭”公司預報業績下滑或虧損,多家銀行不良貸款出現“雙升”。

  在這種背景下,貨幣政策無疑有更大的放鬆空間和必要性。今年以來,已有兩次降息、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實際操作上看,貨幣政策偏向“適度寬鬆”的勢頭非常明顯。此時,明確宣佈貨幣政策“變調”仍有重大意義,即發出政策放鬆、“穩增長”加碼的信號,引導預期,樹立信心。經歷了2010年年初開始的12次上調和2011年年末以來的三次下調後,當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20%,仍處於歷史較高水準。1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也處於2000年以來的平均利率水準以上,未來貨幣政策放鬆空間仍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貨幣政策“轉向”僅能緩解總量上的問題,要完成調結構,引導資金使用和産業發展方向,還需財稅政策加大力度。(王棟琳)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