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鬆綁,個體戶才有明亮未來

時間:2012-04-26 14:09   來源:濟南日報

  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個體戶從業人員7千余萬人,如果算上“非法”的存在,中國的“個體戶”問題關係到上億人的生計。而在我國,涉及工商登記的前置行政許可(審批)起碼有100多項,這意味著在相當多的行業,拿到營業執照之前,總要碰上一兩項前置許可的坎兒要過。往往店還沒開,就被審批給審死了!個體戶問題已從改革問題轉變為社會公平公正問題。(4月25日《中國青年報》)

  曾經釋放著一個時代創富激情的“個體戶”,如今的境況卻令人擔憂。在監管失范的情況下,有些手握權力的人或者部門,希望變現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利,個體戶開個小店也被層層“扒皮”,也就不足為奇了。

  各式各樣的審批、登記、註冊規定是個體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繳納了各種費用之後,某些個體戶不但難以得到相應的服務,往往還會遭遇預料之外的諸多障礙,比如,被趕進超市或者連鎖店,城市是乾淨了,可推高了個體戶的經營成本。

  早在2006年,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就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9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縮水”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此後幾年,則很難再查到全國個體戶數量變化的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個體戶群體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受社會重視。

  與個體戶當下遭遇的困境相比,個體戶地位的變化更讓人唏噓。改革開放初期,“個體戶”三個字象徵著自由和希望,屬於高收入階層。“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順口溜,曾一度流行于大街小巷。雖説那時個體戶收入遠遠高於科學家、醫生等行業,確屬一種不健康的社會分配狀態。如今將曾經的高收入群體打入“冷宮”也算不上健康。目前,個體戶的問題不僅僅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公正。

  讓每一個階層的人員自由流動,才能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回顧個體戶的發展之路,大多數個體戶也是從底層一步一步靠誠實勞動、辛勤勞作擺脫底層困境的。自由和希望,給了底層社會群體打拼的動力。幾十年後,如今身處底層者卻基本無法複製這樣的發展之路。放眼我們的周邊,那些賣早點、擦皮鞋、開小店的,大都是起早貪黑卻積累不下多少財富。

  時代曾經讓個體戶來自各行各業,曾經吸引了大批辭職、停薪留職者,很多人來自高校、政府機關;可如今,恐怕只有那些找不到出路的社會底層才不得不加入個體戶行列。曾經被稱作“改革先鋒”的個體戶如今越來越卑微,在經濟學已成顯學的今天,中國竟然連一個專門研究個體經濟的學會都沒有。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這些底層的個體戶還沒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他們的聲音和利益自然會被忽視。

  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個體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關,與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緊密相關,其意義在於,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發展。個體戶之困,説到底,還是底層民眾的發展之困。只有給個體戶層層鬆綁,免除背負在他們身上的賦稅、審批、註冊等壓力,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支援與經濟扶持,才會讓個體戶們有個明亮、充滿希望的未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