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管住用好是關鍵

時間:2012-04-16 09:14   來源:人民網

  財政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4.7%,與去年一季度增長33.1%相比,增速出現較大回落。在習慣了財政收入長期大幅增長之後,一些人開始對財政出現的“歉收”表示擔憂,甚至認為這是我國經濟增長出現問題的反映。

  然而,理性分析我國當前財政收入增速回落的原因就不難發現,我國當前出現的財政 “歉收”現象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近年來,“減稅”一直是我國稅制改革的主基調。去年以來實施的個人所得稅調整和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既增加了居民收入,又減輕了企業負擔。據統計,去年9至12月份因實施個稅新稅法相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約600多億元,減稅力度超過預期。這些減稅政策的實施,有利於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對於減稅帶來的財政收入減少,不僅不必感到憂慮,反而應該大聲叫好。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傳統的落後産能逐步淘汰,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在培育發展過程中,由此帶來經濟增速放緩,也必然會影響到財政收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合理的現象,雖然可能帶來財政收入一時的減少,但從長遠來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功將為未來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此外,在國家嚴厲的房地産調控政策的背景下,作為地方財政重要支撐的土地出讓收入相應減少,也是造成財政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但應該看到,土地財政是不可持續的,過分依賴土地財政,既會帶來房地産市場的畸形發展,也為財政本身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房地産業綁架地方財政、綁架經濟政策的惡果。從這個意義上説,由土地出讓減少帶來的財政收入增速回落,是一種良性的、合理的回歸。

  從長期趨勢來看,經濟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結構性減稅、房地産調控等政策也將延續。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財政收入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重視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更要精打細算,把財政資金管住用好,保證每一分錢都能花到實處,發揮最大的效用。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4%的目標,提高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加強保障房建設等,這些民生領域的重要目標,既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對於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絕不能因為財政收入放緩而降低。

  管住用好財政資金,還需要不斷加強財政的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壓縮“三公”等經費支出,減少不合理的財政開支和浪費行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推進財政支出的科學化和規範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各級地方政府換屆後的第一年,地方政府加快發展、大幹快上的勁頭都比較足,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也可能帶來地方財政比較大的花錢衝動。在財政收入放緩的情況下,特別要防止地方政府寅吃卯糧,通過大量發行地方債和政府融資解決財力不足的狀況,為日後埋下風險隱患。地方各級政府急需轉變觀念,要更加腳踏實地、量入為出,不搞“政績工程”和花架子,切實為地方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做實事。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