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實體經濟要有大格局思維

時間:2012-03-05 09:59   來源:廣州日報

  3月3日,民建中央、農工黨中央、全國工商聯聯名提交了今年全國政協1號提案——《關於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

  提案分析了當前實體經濟困境的六個表現:一是經營成本持續上升,企業難以為繼;二是過度壟斷堵塞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三是經濟萎靡致中小企業産能過剩;四是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用工荒等困難;五是比較利益誘導導致實體經濟資本流向非實體經濟;六是企業創新轉型資源不足,舉步維艱。這些問題涉及宏觀經濟政策、經濟體制、房地産宏觀調控、企業核心能力建設等多個方面,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不徹底,一些領域向壟斷和計劃經濟回歸造成的經濟失衡等問題。

  創造“世界工廠”輝煌的中國經濟目前正面臨著“空心化”、“泡沫化”傾向。初步估計,目前我國政府財政、土地經營以及國有企業經營所涉及的經濟活動,超過當年國內生産總值的一半以上;民營經濟除在商業零售、住宿餐飲、網際網路等少數行業經營活躍外,多數經營萎靡不振,大量資金由製造業轉投房地産、藝術品、高利貸等投機領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中石油、中國移動、中國工商銀行等龐然大物,但進入世界品牌前100名者寥寥無幾。

  諸多民營製造企業轉入炒房屋和房地産業,房屋大量空置與中低收入群體買不起房並存,引發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務院運用多種手段調控房價、促進房價合理回歸。與此同時,調控給地方政府、房地産業及其上下游造成了一定的衝擊,這是各地頻頻違規放鬆調控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依靠房地産業獲得持久的發展。日本、美國房地産泡沫破裂的經驗表明,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很難消除日漸積累的資産泡沫;而泡沫的最終破裂,必然給整個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長期的負面影響。

  房地産長期調控效果不佳,關鍵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建設缺失,導致決策層被迫依據社會反應、動用行政手段相機調控,在房地産投資所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之間尋求平衡,而在經濟增速回落時不能堅持調控,這是眾多民營企業由實業進入虛擬經濟的重要原因。

  1號提案提出了拓寬實體企業發展空間、擠壓“炒”經濟空間的辦法,即通過減稅等措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放鬆準入發展民間金融業等。其思維比較廣闊,措施若能落實,無疑將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然而,必須看到,一旦政府如提案所言開始認真擠壓“炒”經濟的空間,便意味著提案者本身從事包括房地産經營等在內的民營企業及其代表、商會等,為了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大局,必須支援政府擠壓資産泡沫,捨棄和犧牲自己的當前利益,全心全意地轉型到從事實體經濟經營上來。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