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時間:2012-02-28 09:42   來源:人民日報

  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就是要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形成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經濟發展的格局。

  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凸顯擴大內需的重要意義

  擴大內需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1年國內生産總值按現價計算約47萬億元人民幣,每人平均GDP(國內生産總值)約55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水準國家行列。大多數工農業産品産量和貨運週轉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人們所感受到的生活水準提高與經濟高速增長存在一定差距。這其中有四個原因:一是效益問題,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過高,人們沒有從高速增長中得到相應的實惠;二是結構問題,即新增財富中相當大的比例轉化為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産;三是社會最終産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擴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長所積累的財富一部分轉化為外匯儲備。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擴大國內消費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準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品質,調整收入分配關係,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所謂全面小康社會,不僅僅是每人平均GDP水準的提高,最主要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城鄉居民能夠普遍過上較為寬裕的生活。

  擴大內需是順利實現社會擴大再生産的必要條件。從2001年開始,我國固定資産投資進入新一輪擴張階段。2001-2010年固定資産投資累計達78萬億元,其中工業投資額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40%,而且主要用於新建項目。各地大規模的固定資産投資使工業生産能力和産品産量迅速增長,2010年與2000年相比,200多種主要製造業産品的生産能力分別增長2到20倍,但同期我國總人口只增長了5.48%,這就意味著新增工業産品的供給能力絕大部分要依靠提高每人平均消費水準來吸納。社會擴大再生産理論揭示的經濟規律是生産決定消費,但消費反過來也決定生産。如果消費被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商品難以通過流通和分配環節進入消費,就會出現生産能力過剩,並將導致企業減産、停工甚至倒閉。因此,追求經濟增長必須改變重生産能力擴張、輕消費市場開拓的觀念,充分認識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戰略意義。

  擴大內需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擴大出口來利用國內工業生産能力,但出口的擴大要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已經並正在發生變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已歷時3年多,大多數發達國家還沒有找到解決經濟衰退、失業加劇和財政赤字擴大問題的有效辦法,因此不得不抑制國內需求,減少進口;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工業,以所謂“公平貿易”、“平衡貿易”為藉口,重拾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出口貿易增長形成制約;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使我國外匯儲備的價值縮水;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預期依然存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都將弱化我國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將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增長速度下降的趨勢。國際貿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擴大國內需求。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