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振華現象”看轉型之路

時間:2012-02-15 09:24   來源:人民網

  對中國企業來説,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已經形成倒逼機制,成為關乎企業興衰的、迫在眉睫的現實抉擇。只有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轉型發展的道路,中國企業才能走出困境,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質的飛躍。

  元旦剛過,冒著凜冽的寒風,我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國資委副主任姜志剛等帶領國家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及民盟的專家專程到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圍繞“十二五”發展的主題、主線,實地調研企業自主創新與轉型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我們知道,要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必須徹底摒棄粗放的發展方式。但這一點在行動上卻未見形成共識,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繁榮的表像讓很多人沒有看到資源、環境、社會成本等深層次的問題,這可能會使我們今後的改革發展付出痛苦的代價。在我們陶醉於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炫目光環時,一連串的考驗不期而至,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極限,社會問題的滯後作用集中顯現,更直接的因素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北美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及國內人力成本節節攀升,使得我國外向型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因此,對中國企業來説,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已經形成倒逼機制,成為關乎企業興衰的、迫在眉睫的現實抉擇。只有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轉型發展的道路,中國企業才能走出困境,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質的飛躍;而企業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體,只有企業真正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才能最終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振華重工是我國創新型企業的典型,因此我希望在振華的調研能給中國企業界提供一點鮮活的經驗,事實上我們也達到了這樣的目的。振華是一家國有控股的企業,它給我留下兩點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公司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果斷佈局國際高端市場,他們的目標是振華永遠爭第一,通過自主創新潛心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形成一整套靈活的人才機制,形成了鼓勵年輕人創新、包容失敗的氛圍,研發投入佔到銷售收入的4%,設計研發人員佔到員工總數將近1/4,已有20多項世界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憑著這種為民族工業爭光的精神和領跑世界先進水準的強大實力,他們硬是拿下了一個個傳統製造業強國家門口的訂單,港口機械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連續10年達到75%以上,迫使日本、德國等港機製造商逐步退出市場,改變了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質差、價廉、無序競爭的印象,讓中國名牌響遍了全世界。

  二是主動因應國內外市場變化,依靠創新驅動,推動轉型發展、二次創業。振華在企業興旺的時候,沒有滿足於既有的成績,而是未雨綢繆,在做強主業的同時,主動進軍高端、高附加值的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海洋工程裝備是戰略性新興産業,振華人深知缺乏自主智慧財産權、研發與市場兩頭在外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樣是沒有出路的,公司堅持自主創新,著力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搶佔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高點,他們屢屢創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的紀錄,一舉打破西方強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技術壟斷,成為世界上能設計、製造大型起重船的三大企業之一,成功地完成了由單一市場結構向適度相關多元市場結構的轉型,從而夯實了企業抵禦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産業方面,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嚴重萎縮的現狀,振華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我認為,其核心是適應當前世界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潮流,對傳統産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換代。如其研製出的全自動化碼頭系統,大幅降低能耗,提高生産效率,營運費用為等效傳統碼頭的一半,帶動港機市場向“低碳、環保、智慧”方向調整。另一方面是推動製造精細化,防範運營風險,向管理要效益,實現發展模式由相對粗放化向更加追求品質與效益的精細化轉變。

  誠然,振華當前面臨的困難也是毋庸諱言的,但我還是對這個企業充滿了信心和期待,而且我堅信它不會重蹈膠片巨頭柯達那樣的宿命。因為振華的企業文化中,有很強烈的擔當意識、憂患意識,它敢於直面挑戰,與時俱進,我們的企業大多缺乏這種精神。我稱讚這樣的企業是我們共和國的脊梁,它履行了大型國企應該履行的職能——成為自主創新、轉型發展的主力軍,在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引領作用,它代表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樹立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因此,我們都應該為振華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健康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讓我國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製造業強國的行列,實現一百多年來無數先輩為之奮鬥的實業興國的夢想。(張梅穎)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