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只有“蒙”才是對的,泄密是數據腐敗

時間:2011-06-15 13:22   來源:錢江晚報
  授予路透社“首席預報員”名至實歸。這次他又猜對了,CPI又是5.5,七次出招次次命中,哦嘢!不過這次,統計局的臉色不比往常了。國家統計局一改往日“嚴厲譴責”, 明確表示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工作人員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調查。

  對媒體扔出“章魚帝”、“神算子”的高帽子,路透社並不感冒。路透社堅持“調查是我們自己做的,是很透明的一個調查。”但當記者再追問七次精準預測是否也是依據調查所得時,路透則回答:“那大概是採訪的。”果真如此,就不是路透社會掐指算命,而是有人飛鴿傳書了。

  眾所週知,重要經濟數據背後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有機構利用這些數據在市場套利,普通投資者將蒙受巨大損失。已經有數據表明,因為此前幾次的數據“走光”,獵食者在境內外做空中國指數,成為背後的贏家。當然,不排除部分官員或研究人員口風不嚴,在公開場合隨便引用,但調查也表明,部分官員其實是為牟取私利將統計數據出賣給證券公司、商業諮詢機構等利益相關方的。

  但到目前為止,對於泄密者的懲戒以記過為主,動用家法的次數遠大於國法。相關部門總是很善意,不做有罪推定。權當酒後吐了真言,都是無心惹的禍。有業內人士就説,如果泄密以小的代價獲得大收益,“下崗後”還能獲得券商數百萬年薪、首席經濟學家的頭銜,泄密者當然前赴後繼。如果對於這條利益鏈的種種猜測都是事實,那麼這就不是《保密法》、《統計法》和《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能夠震懾的了。CPI泄密也成為一種腐敗——數據腐敗。

  法學家羅爾斯有個著名觀點,他認為公正來源於“無知之幕”。大家都不知道對方手上的底牌,這樣玩遊戲才能都按牌理出牌。記得經濟學界也時常以“預測對是蒙的,預測錯是必然的”來調侃數據預測。對於CPI,所有人守土有責。哪一天,“猜”的都是錯,對的只能靠“蒙”,經濟運作才能有公平公正可言。(付瑞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