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菜賤傷農”要有“長效機制”

時間:2011-04-28 14:59   來源:文匯報

  “菜賤傷農”的憂人景象告訴我們,農業經濟是弱質的,小農更無法對抗大市場。在農業市場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減輕“菜賤傷農”,只有幫助農民應對供求變化與價格波動,同時努力減少農産品生産的盲目性,這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發揮作用。長期來看,應當建立“長效”的農産品價格管理機制

  農産品有著特殊的脆弱性

  近段時間,在一些地方部分蔬菜價格大幅下跌,菜農受損嚴重。“菜賤傷農”現象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市場機制並不完美,其調節經濟活動的自發性和滯後性是內在缺陷,也是“菜賤傷農”現象反覆出現的重要原因。經濟學家對此作了分析:當農産品在第一期供小于求時,價格上升,第二期必定生産增加,價格下降;而由於第二期價格下降,第三期生産便會減少,又引起價格上升……如此迴圈反覆。在這樣的迴圈反覆中,明顯存在資訊不對稱和資訊滯後的問題。由於缺乏足夠資訊,農民往往按照“去年賺錢、今年多種”的思路,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中“跟著感覺走”,結果很容易大家“一哄而上”,結果造成供大於求的被動局面,豐産卻歉收。

  從以前的“谷賤傷農”到今天的“菜賤傷農”,都凸顯了農産品特殊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是因為農産品需求和供給雙重缺乏彈性。一方面,農産品需求缺乏彈性,消費者不大會因為價格下跌而多多購買——有的吃不掉會很快壞掉,有的儲存麻煩,於是農民很難通過“薄利多銷”等促銷手段保持收入,也就是説,産量增加而價格下跌時,賠錢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因為生産週期長,農産品供給也缺乏彈性,尤其蔬菜,供給幾乎不能對當期市場價格作出反應——市場價格很高時,比如去年底,它的供給無法增加,而市場價格很低時,就像眼下,卻也無法減少供給——已經種出來了,賣不掉只好爛在田裏。

  “菜賤傷農”的憂人景象告訴我們,農業經濟是弱質的,小農更無法對抗大市場。農業大企業對市場走勢的調研預測能力較強,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市場,或者承擔得起風險,但還是比較被動,既因為上述的農産品的特殊脆弱性,也因為天氣等等意外的不確定性。更不要説單個農民——市場就像汪洋大海,農民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小舟,抗拒風險的能力很弱,單憑自己的力量去闖,恐怕凶多吉少。

  “計劃管理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只要市場是開放的,供需情況就會千變萬化,價格波動就永遠存在。在農業市場化的大背景下,要想減輕“菜賤傷農”,只有幫助農民應對供求變化與價格波動,同時努力減少農産品生産的盲目性,這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發揮作用。比如當市場價格嚴重背離成本時,政府要對農戶等生産者給予適當價格補貼,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避免下一輪大幅度減産而市場價格大漲。

  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可供參考。美國對農産品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當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就給予差額補貼。歐盟規定了基本價格和購進價格,如規定番茄購進價格為基本價格的40%-50%,如果在這個價格找不到買主,産品就退出市場,生産者將得到政府的一定補償,退出市場的産品則捐給慈善組織或者學校。日本政府主要採取蔬菜價格補貼制度,如蔬菜價格下跌,蔬菜安定基金會就向菜農支付差價補助金。綜合起來看,減輕“菜賤傷農”的措施主要是構建農産品保護價體系和農産品價格補貼體系,對農産品價格“計劃管理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正是考慮到了農業的弱質地位和農産品的特殊性。

  穩定農産品價格要有多重保障

  多角度、多層次地為穩定農産品價格提供保障,是解決“菜賤傷農”問題的可行途徑。當前來看,我們要採取應急措施,努力將農民損失降至最低。針對部分品種蔬菜的積壓滯銷,可以動員企業、單位、居民等購買救濟,幫助農戶開拓銷路;針對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可以暫時給予蔬菜運輸車輛道路收費的優惠;針對銷售成本高,可給予攤位費、市場管理費、稅收等補貼。如有必要,甚至可以管制某些蔬菜的收購價格,政府組織統購統銷。與此同時,政府或者相關社會組織要及時發佈需求資訊,暢通銷售渠道。對已經遭受損失的農民,要給予適當補助,並組織生産自救。

  長期來看,應當建立“長效”的農産品價格管理機制,比如探索建立農産品成本價格保險,或像國外那樣,採取價格保護和補貼政策,不僅限于糧食,也擴大到蔬菜領域。針對生産成本特別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的問題,應該探索控制機制;針對農産品生産規模小而零散的問題,應著重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扶持各類農業生産合作社的發展,改善單一農戶的弱勢地位;為減少流通環節,把利潤更大比例地給予農戶,可發展訂單農業,採用“公司+農戶”型産銷方式,同時推動當前“農超對接”模式的實踐。至於資訊不對稱,政府應當建立農産品需求資訊的收集、分析和發佈平臺,廣泛收集資訊,有效分析研判,及時發佈預警。(馬濤 蘆千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