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治脹才能化解通脹

時間:2011-05-13 13:21   來源:中國網

  當國家統計局托出4月全國物價指數同比上漲5 %,面對媒體關於中國是否進入“通脹常態”的提問時,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斷言予以否認。(5月12日 東方網)

  但對此,網上反應卻不以為然,甚至質疑統計局不説真話不説實話云云。令人思考的是,當國家統計局發出否定國記憶體在通脹常態聲音的10日,正在美國參加第三輪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卻公開表示,通貨膨脹是目前中國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見財經網2011年5月11日)。

  當然,網上稱國記憶體在著通脹並非毫無根據。就以媒體報道蔬菜水果豬肉和藥品為例,從去年底至今不到半年,價格已大幅增長。有報道甚至稱“水果飛漲”。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受訪者表示,水果的漲價已經對其生活産生了影響,有三成人表示在平日裏已經開始縮減水果的消費量。對於國內通脹壓力問題,經濟人士紛紛指出了流動性過剩,農業基礎不穩固,工資成本上升和國家一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都在推動CPI持續走高。因此,網上對國內通脹常態的擔憂就不是空穴來風。

  不過,認定“通脹常態”或存在“通脹壓力”的概念終究需由統計等權威部門和經濟理論界作出。這個論證既需要紮實依據,還需要經濟界達成共識。人們知道,要達成一個理論上的共識並非易事。因此,這個爭論恐怕會持續一段時間。

  依筆者之見,與其天天糾纏“通脹”或“通脹壓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爭論可以持續,人們可以各抒己見,但重要的是,立足於通脹,把治通脹當成一回事。通脹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滯性通貨膨脹。通俗地説,就是通脹持續位於高位,而經濟卻停滯不前。一旦百姓敢於消費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經濟,即使有通脹,也是溫和的。對於中國而言,治通脹需要綜合發力。

  應該説,按時下中國十二五規劃經濟增長率達7%的目標,即使發生4%至6%通脹率,也不會構成巨大威脅。但應看到,假若通脹進一步加劇,並從食品蔓延到其他行業就會帶來一連串的問題,人們生活的壓力也會陡增,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化解通脹需要著眼於以人為本,提高普通公眾的工資收入和保障人們勞動就業,這既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抗擊通脹的具體措施。時下,中國需要每年至少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維持社會穩定確保就業。而今,由於種種原因,勞動就業仍存在著很大的難度,需要各級政府下苦功攻關。

  治通脹,同時要控制經濟增長速度。按第一季度全國GDP增速9.7%的增幅,照此類推,今年GDP會大大超出預期。應該説,當前上漲的通脹壓力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抑制通脹需要較長時間。而一個關鍵措施是各地要嚴格按照中央部署,控制經濟增長指標,把過高的增長速度切實降下來。但降經濟增長速度並非易事。今年進入換屆選舉之年,以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大幹快上”態勢迎接換屆已成了各地的習以為常。翻閱各地媒體,都不難見到各地“大幹快上”的資訊。因此,控制經濟增長速度,需要各地官員把治通脹視作為民謀利益的實際舉措,使減速真正落實到基層。

  當然,治通脹更需要是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對於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風險,已得到經濟界人士的認同,但是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帶來熱錢流入,這一點決不是虛言。而今,頭四個月中國外貿出口順差達114.23億美元,增幅遠高於預期,進口增幅放緩,折射內需回落,加劇人民幣壓力。因此,如何根據國內外經濟行情調整人民幣匯率,關乎通脹治理效果。

  當然,治通脹還有方方面面的舉措。筆者相信,在執政黨的正確決策下,方方面面形成了合力,一定會把通脹老虎制服。但治通脹,不是天天去爭論通脹程度,而是要切切實實把通脹視作各地黨政義不容辭,出具實際有效措施,逐步化解通脹,真正確保公眾幸福指數不丟不減,這才是公眾的祈求。(亦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