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5096,較上一交易日的6.5173上升77個基點,並且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向6.5再次逼近。
從表像看,美元在近期持續走軟支撐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高。4月21日,衡量美元對一籃子貨幣走勢的指標美元指數跌至74下方,創下了2008年8月以來的新低。與此同時,海外市場美元兌人民幣6個月期NDF(無本金交割遠期)也創下歷史新低。
截至27日,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近1.6%,與此同時,市場對於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的預期越來越大膽。去年底,多數研究機構和業內學者都預期人民幣升值幅度在3%左右,而最近大多數業內人士都調高了自己的預期上限,5%是一個平均值,更有人士預測人民幣升值幅度或將達到7%。
不過,美元因素只是構成人民幣對美元走強原因的一方面,若美聯儲如市場所料按期退出QE2,美元獲得一定支撐,甚至走出反轉,看漲人民幣繼續走強的人還會這麼多嗎?這裡就不得不談到最近支撐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通脹預期。
根據國際金融理論,貨幣當局更關注的是實際利率,若要實現實際匯率上升,要麼通過通貨膨脹,要麼在低通貨膨脹環境下利用名義匯率上升。分解近期國內財經高官的講話,市場人士似乎都解讀出了這樣一個信號——伴隨著政府對通脹容忍度的下降,政府對升值幅度的容忍度在提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日前在央行網站發表署名文章,稱“隨著2010年下半年經濟復蘇態勢進一步鞏固,物價較快上漲逐漸成為經濟運作中最突出的矛盾”,並明確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減緩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實際上,增強匯率靈活性是收緊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的重要舉措之一。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表示,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從去年6月的117.42降至今年3月的112.42,同期實際有效匯率從119.03變至117.69。也就是説,那段時間,政府通過用名義匯率貶值和通貨膨脹的組合,來實現實際有效匯率大體穩定。“一直視通脹如猛虎的政府,治理通脹的決心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由於在匯率問題上的過度謹慎,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而火上澆油,從最近各種渠道傳遞出的信號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著手努力調整政策組合,通脹問題有望降溫。”丁志傑説。
實際上,本幣升值對抑制輸入型通脹的作用也有研究成果支撐。澳新銀行2010年所做的研究顯示,人民幣對美元10%的升值會導致P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3.2%,非食品C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0.64%。
不過,凡事都要分兩方面看。如同任何兩個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一樣,匯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邏輯關係也要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正如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所説,作為一個重要經濟體,中國對大宗産品的需求佔到全世界整體需求的70%,中國需求的變化將引發整個市場的波動。人民幣升值將推動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而需求的增加將助推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飛漲,輸入型通脹可能反而會更嚴重。
筆者認為,對中國來説,人民幣升值的利和弊不是一筆那麼容易算的賬,權衡之間,對政策節奏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張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