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景區會議尚需監管發力

時間:2015-12-07 10:52   來源:長沙晚報

  去年9月,中央規定各級黨政機關一律不得到黃山等21個風景名勝區召開會議。記者調查發現,一年多後,公款“開會遊”有所遏制,但仍存暗箱操作,一些地方和單位借開會、考察、培訓、交流、調研等幌子,到二三線景區,揮霍公款“借殼遊”“傍會遊”“順道遊”屢禁不止。(12月6日《長沙晚報》)

  隨著中央三令五申嚴禁公款旅遊,單純的公款旅遊,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範圍上,近年來都有所收斂。然而,變相的公款旅遊卻仍有發生,且花樣不斷翻新,這種瞞天過海之術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無疑值得探尋與反思。

  開會與旅遊,原本是公私界限非常清晰的兩碼事,卻屢屢被一些單位混為一談,抹殺兩者的界限。何謂開會?主要目的就是傳達上級文件精神、部署下一步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對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而言,會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不必多言。但是,棄自己的會議室不用,偏偏捨近求遠跑到風景區去開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這顯然與工作需要不搭調。何為旅遊?它是民眾工作勞累之餘放鬆身心的一種方式。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景觀奇瑰或人文積澱豐厚之所,是絕佳的旅游去處,也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並不屬於某些特權部門及個人。一些單位之所以熱衷所謂的“景區會議”,是因為可以借開會之名行旅遊之實。這種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做法,既有害政府形象,也危及公共利益。

  景區會議無疑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之一。出重拳整治景區會議,已成社會各界共識。事實上,中央對景區會議的整治一直在持續發力。繼1998年中辦、國辦印發通知嚴禁黨政機關到風景名勝區開會後,2014年再次下發通知,重申景區會議禁令,而且將列為開會“禁區”的景區由12個擴至21個。可是,在“高壓線”不斷增壓之下,仍有一些單位和部門一意孤行,通過巧妙地變換“馬甲”尋找新的線路,比如一些會議在部分5A景區受阻,就去4A景區打擦邊球;不能到外省市,就在自己行政區域內找“環境好”的地方。

  誠然,部分單位屢教屢犯,除了與部分官員用權任性有關外,究其根源就在於監管缺位,使得看似完美的監管制度淪為稻草人。在少數黨員幹部的眼裏,常將公款旅遊視為一種正常福利,加之紀律意識淡薄、享樂主義思想根深蒂固,自認為景區會議是為本行業、本單位謀福利。即使觸碰了“高壓線”,監管方也可能責不罰眾。特別是,少數地方儘管不缺條條框框的制度與思想教育,但缺乏對黨員幹部“觸電”行為的強力監管與約束。

  作風之弊並非一日養成,徹底遏制開會遊也不能苛求一蹴而就,必須拿出久久為功的韌勁兒。故而,要進一步織密制度的籠子,為奢侈會風套上緊箍咒、劃定高壓線,不讓開會、考察、培訓、交流、調研等正常工作成為奢侈腐敗的擋箭牌。特別是,要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建立會議費用網上公示制度,切斷會議費淪為“萬能筐”之路。(屈金鐵)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