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學敗訴”中的公平與不公平

時間:2015-11-09 18: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就近入學敗訴”中的公平與不公平

  近日,上海浦東一名6歲女童因為教育局安排的學校並非離家最近,而將浦東新區教育局起訴到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索賠精神損失費1元。訴訟結果並沒有出乎人們意料,要求就近入學的家長和孩子最終敗訴。對於這樣的結果,家長的焦慮和憤怒可想而知。他們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就近上學,就近入學不是教育部門規定的入學基本原則嗎?

  “就近入學”跟距離遠近沒有必然聯繫

  李劭強

  當學區是一種稀缺資源時,就必然産生如何劃分的問題,既然如何劃分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涉及到各方利益,想要做到所有人都滿意根本不可能。因此,當學區劃分好之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那些被劃進學區的未必是最近的,那些沒有被劃進學區的,即使就住在學校附近,也沒有更充分的抱怨理由。就像新聞中曾出現過這樣的鬧劇:因為一個樓盤橫跨兩個區,結果一半的學生可以上樓盤配套的名校,而近在咫尺的另一半學生只能到所屬的學區去上學,這是學區劃分可能造成的結果。所謂就近入學,其實是在劃定的學區範圍內就近入學,跟距離的遠近沒有必然聯繫。

  從這個角度看,判家長和孩子敗訴當然是一種公平。既然學區已經劃分好並且廣為告知,既然該樓盤沒有入學最近名校的資格,那麼該樓盤所在地的孩子自然沒有上最近名校的權利。這就是制度,也是必須承認的規則。無論家長覺得有些委屈還是有些不公平,似乎也只能接受。否則,所有附近的人都想就近上名校,名校哪有能力來接納?對於家長來説,他們會把問題想得簡單,以為就近入學的“就近”就是距離的遠近;對於教育部門來説,他們必須平衡好方方面面的因素和關係,必須在現有的種種問題和限制下,把教育資源相對公平地分配出去。這是他們分配學區的原則,根本不能打破,也無法突破。就像城市中常見的學區跨區問題,一個區的教育資源無疑應該優先供本區享用,即便其他區也靠近這個學區。

  更宏觀地看,就近不能上名校還是一種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是由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所造成的。雖然現在上學已經不存在什麼問題,但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和短缺,卻造成上學難、上名校難。這種上名校難導致了一種隱性的教育不公平——雖然孩子都接受了教育,都有學可上,但實際上,他們接受的教育水準和教育品質並不同,那些上名校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贏在了起跑線上”。而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就近入名校應該不是一個奢侈的訴求,上優質名校也不該是一種過高的期望——人們有權利在應該接受教育時,接受到平等的優質的教育。做不到這一點,就是一種實質不公平。或者説,所謂的教育公平,因為學區的劃分打了折扣。

  家長狀告教育局只索賠1元錢,這樣的訴訟與其説是討個説法,不如説是一種訴求表達。從現有學區劃分的角度看,家長敗訴在情理之中、法理之中——既然是現行的制度,就需要遵守,但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推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保證教育公平的具體化、真實化,無疑也應該是教育部門追求的目標和承擔的責任,而不是滿足於目前的教育現狀,甚至認為優質教育資源是一種提升政績、借機尋租的工具,因此停滯不前,樂於看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扎堆與不均,樂於看到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逐與瘋狂。這種懈怠將導致教育公平的空心化,也將導致家長與教育部門之間關係的緊張。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