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肅“被去世”再證新聞不能亂搶

時間:2015-10-28 10: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10月27日上午,歌唱家于文華發佈微博稱,曾創作《江姐》《敢問路在何方》等經典作品的詞曲家閻肅,在空軍總醫院因病逝世。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多家網站倉促發佈和推送了相關新聞。然而,閻家人很快證實,這又是一則名人“被去世”的烏龍新聞。儘管閻家人事後表示不會苛責假消息發佈者,但這起風波無疑值得媒體從業者深刻反思。

  如果那些網站在發佈閻肅的死訊之前,花幾分鐘給當事人家屬或醫院打電話核實一下,何至於因為發佈烏龍新聞而被輿論譴責?但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新聞網站熱衷“首發新聞”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它們甚至直接將“首發率”與編輯的考核掛鉤。在這種畸形體制下,很多網站編輯缺少基本的專業素養,而是時刻想著先於競爭對手發佈重大新聞。

  搶發烏龍新聞,首先暴露了一些新聞網站“把關”不嚴的問題。為何傳統媒體出現烏龍新聞的概率相對要小很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媒體有更完善的“把關”機制——從記者采寫報道到編輯編審、校對校稿、簽發人簽稿,一般有很多道防範新聞失實的關口,有些重要新聞甚至還需要報社編委、總編等層層“把關”。但一些新媒體為了“搶新聞”,簡化了審核、把關的流程,因此容易讓假新聞矇混過關。

  其次,搶發烏龍新聞還暴露了一些網站熱衷於“複製—粘貼”的弊端。細看各網站關於閻肅“被去世”的新聞,有幾個網站所用的文本一字不差,顯然是從別處直接“拿來”的。這種“一家出事,全網遭殃”的格局提醒各位網站編輯,即使某個影響力很大的門戶轉發了某個消息,也不等於該消息就一定沒有問題。在確保新聞真實的問題上,哪怕存有絲毫的僥倖心理,也很容易出事。

  此外,新聞網站還要意識到,自己與自媒體、社交賬號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在自己的社交賬號或自媒體發佈一則失實消息,傳播範圍是比較有限的;但如果新聞網站轉載了該消息,就會讓網友以為該線索得到了核實,進而加劇假新聞的傳播。而且個人在發佈假消息之後,刪掉相關消息並誠懇道個歉,只要不是故意造謠,一般都容易獲得大家的諒解;但媒體即使刪掉了不實新聞的連結,依然會損傷自身的公信力。

  每次有媒體發佈烏龍新聞之後,都有網友呼籲要加強對相關責任人的懲罰。這種懲罰當然很有必要,但加強自律更為關鍵。畢竟,只有從內心深處守住真實的底線,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擔當,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職業操守,才能從源頭上當好網路空間裏的“把關者”。

  當然,出現閻肅“被去世”的烏龍新聞,該反思的並非只有網路媒體,所有媒體人都要引以為戒。在眾聲喧嘩的網路時代,資訊紛亂複雜,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虛假資訊的陷阱。無論身處新聞傳播的哪個環節,都要時刻拿職業規範來要求自己。(劉晶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