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江蘇揚州一盤總重量約4噸的“揚州炒飯”,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但隨即曝出炒飯被送去喂豬。網友紛紛質疑主辦方這是在“浪費糧食”和“作秀”。24日,該活動的主辦方回應稱,拉去喂豬的只是因露天製作導致不宜食用的部分,其餘部分還是按照預先安排送給學校和企業。 (10月25日《北京青年報》)
揚州炒飯是揚州有名的特色小吃,也是中國美食的典型代表與特徵符號。當地有關部門以這一金字招牌為切入點進行城市形象宣傳,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幾千公斤的揚州炒飯,在身披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榮耀後,隨即曝出部分炒飯被送去喂豬,如此暴殄天物,著實令人匪夷所思,這也折射出當地有關部門將創吉尼斯紀錄當作城市行銷道具的畸形政績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這條古訓,歷來被人們奉為節儉信條,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總有一些人不以浪費為恥、反以浪費為榮,在為創紀錄而浪費之路上奔走不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奪人眼球才更有傳播效力,特別是傍上吉尼斯紀錄這樣的世界級招牌,就能名揚天下。為了取得巨大的宣傳功效與經濟效益,即使浪費再多也是物有所值。正是基於這一思維邏輯,一些地方熱衷於創造高大全式的“人間奇跡”。比如,四川什邡造出重達5噸的水豆腐、遼寧2000多人合奏古箏、千人同吃咖喱飯、萬人同吃“大盆菜”……這些壯舉,往往除了規模大帶來的視覺衝擊力外,既無任何技術含量,也難覓創新的蹤影。
更令人憂慮的是,在反“四風”持續推進的當下,此次世界最大揚州炒飯拼的仍然是“人海戰術”、“錢海戰術”。炒世界最大揚州炒飯無須任何技術創新與宣傳創意,只要打造出巨無霸的飯鍋、招聘到足夠多的廚師、尋覓到一個足夠大的場地,就可輕易“炒”出吉尼斯世界紀錄。300人操作、耗時一個多小時、4噸多的食材等數字組合,最終為揚州贏得了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榮耀,便是佐證。
如此費時、費神、費財的“壯舉”,要它作甚!無怪乎有網友感嘆:“應是連破兩項紀錄,還破了最大份炒飯被浪費的吉尼斯紀錄。”這種以浪費公共資源為代價的行為,既暴露出一些地方或部門為追求政績而不惜浪費納稅人錢財的病態心理,更背離了當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新常態。
其實,創造吉尼斯紀錄的意義大小,並不體現在“人海”與“錢海”所簡單堆積的表面壯觀上,而在於創紀錄的行為對人類社會的技術創新與科學進步有多大促進作用,因為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精神本質是挑戰極限、超越自我、創造奇跡。從這個意義上講,反思一些地方或部分民眾創吉尼斯紀錄的情結,就不能僅止于圍觀與吐槽,更需著力矯正其背後跑偏了的創造理念。(屈金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