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才能更好書寫歷史

時間:2015-09-03 11:32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今天,人們把目光投向天安門廣場,投向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發生在70年前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再一次纖毫畢現,為每個人清晰感知。

  那是一段不曾忘卻的懷念。70年過去了,這段熱血鑄就的歷史,讀來依然盪氣迴腸。“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滿是山河淪陷的痛楚,更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抗日烽火。人們無法忘卻,“一寸山河一寸血”,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沉痛災難;人們無法忘卻,“誓死不做亡國奴”,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築起的鋼鐵長城。聽聽抗戰老兵的故事,油然而生歷史的現場感和儀式感。

  準確地説,歷史本身是無所謂忘卻和懷念的。無論你記住還是忘記,歷史都在那裏。但是,總有人進行選擇性忘記,還有人試圖肢解甚至篡改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可當歷史不能被正視,不能發揮出應有作用時,人們不能不擔心,歷史會以一種舊船票的形式重復上演。

  不要以為歷史重復上演,只是一個聳人聽聞的笑話。歷史的演進,總是以一種偶然和必然的形式,交替出現。“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可總有人試圖螳臂擋車,做著違背歷史規律的事。雖然黎明終究取代黑暗,喪心病狂終被釘上恥辱柱,可我們不能以和平為代價,以億萬人的幸福為賭注,去接受哪怕僅僅是可能的“黎明前的黑暗”。

  一個不懂歷史的人沒有根,一個淡忘歷史的民族沒有魂。以這樣的歷史自覺,去回顧那段歲月,起碼可以得出這麼幾個啟示。一是“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把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要想免於欺淩只有自己強大。二是“有國才會有家”。在歷史的大抉擇關頭,個體命運和國家命運高度融合,“沒有國哪有家”。三是“有為才會有力”。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社會動員如此廣泛,戰鬥意志如此堅強。只有每個人奮發圖強,才會有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獨立。

  “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今天,我們以勝利者的名義去懷念這段歷史,不是簡單地重復歷史,更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更好地書寫歷史。今天,再次聆聽歷史的回音,不僅能夠感受到正義的巨大力量,還能夠感受到家國情懷、必勝信念,勇於擔當、敢於拼搏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這種抗戰精神,閃耀著社會主心核心價值觀的光芒,不僅屬於戰爭年代,而且屬於和平時期。沿著先烈先輩先賢的足跡前進,定格時代的責任和擔當,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是我們應有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書寫歷史。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説,“面對過去,應當吸取什麼樣的教訓,如何將這些教訓運用到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去。這就是我此次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主要目的。”今天,從天安門,從大閱兵現場傳來的,不僅是一個民族從歷史走來的鏗鏘足音,還是一個民族面向未來的莊嚴承諾。(毛建國)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