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有白眼,“第一乞丐村”的帽子摘不掉

時間:2015-08-20 15:41   來源:京華時報

  對“全國第一乞丐村”標簽化、污名化,站在高處進行道德指責並不難,但中國還有8000多萬貧困人口,面對他們拋白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道德的。

  日前,北京、南京等地不斷爆出“全國第一乞丐村”小寨村的村民在地鐵上乞討的消息,小寨村再次引起媒體關注。小寨村村主任方俊文等人發現,這些乞討人員都不是他們村的,而是鄰近鄉鎮的。“自從小寨村因乞討出名後,附近地區的乞討人員被發現後怕丟人,都說是小寨村的,小寨村是替人背了黑鍋”。

  2005年,小寨村“叛徒”李玉平在他就讀的小寨初中的校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致全鄉中小學生的一封信——別跪了,小寨人,站起來》的文章,提到“當時乞討氣氛很濃,越來越嚴重,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後來,“別跪了,站起來”還被制作成勵志標語。10年過去了,小寨村仍然戴著“全國第一乞丐村”的黑帽子,甚至還被其他村子的乞丐冒名,李玉平知道了恐怕要更加“看不下去了”。

  對小寨村的“村史”作了一番搜索與梳理,可以用“始于貧窮”“長于習慣”“發于媒體”“苦于現實”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有頭發誰願意當“瘌痢”?外出乞討成為一種脫貧方式、生活方式,貧窮絕對是首因,所謂人窮志短。農村資源匱乏、經濟落後、發展乏力,而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精彩,反差越來越大,乞討或許是縮短差距最簡單、最快捷的方法,于是……當然,貧窮只是充分但非必要原因,否則不足以解釋:上世紀70年代,全國貧窮農村比比皆是,“桂冠”何以獨落小寨村頭上?缺錢更缺“鈣”,骨氣還是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也正因此,輿論看小寨村的眼神總是怪怪的,言語也不乏負面道德判斷。

  對“全國第一乞丐村”標簽化、污名化,站在高處進行道德指責,期望他們自我補鈣之後得到道德提升並不難,但中國還有8000多萬貧困人口,面對他們拋白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道德的。也許久居繁華都市的我們已經看不到偏遠農村、山區的貧窮,看不到窮人的困頓,但經常發生的因貧困導致的悲劇仍然不時提醒我們:貧窮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不久前,貴州畢節4名農村留守兒童自殺之後,媒體記者紛紛深入畢節採訪,並用“難以想象”來形容當地的貧窮。

  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貧困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精準扶貧,不讓貧困代代相傳,仍是未來重要的國家戰略。對處于不同起跑線、獲得較少發展機會的地區,社會還是要多些關心、多想辦法,讓窮人早日脫貧,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同時要認識到,指責、貶損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連海平)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