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留守兒童“溫暖的陪伴”

時間:2015-08-13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與單純的物質救助相比,孩子們更需要心理疏導與情感慰藉,以及精神、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

  有一些孤單寂寞,我們可能難以體會。就像獨自走在上學路上的留守兒童,山水迢遙,唯有書包相伴。若能有一個聲音在耳畔鼓勵前行,對於從小承受著命運之重的他們,應是莫大的慰藉。

  一個公益行動,正致力於這樣的“溫暖的陪伴”。這個叫做“上學路上”的項目,邀請各界名人和志願者朗讀精心挑選的故事,製作成“故事盒”,送給留守兒童。“沒有紅,沒有綠,眼前只有一片灰黃”,有留守兒童曾這樣表達內心的苦悶,而這個小小的故事盒,或許能讓他們心靈的最深處,增加一點點亮色。

  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近年來備受關注。不過,當越來越多人走近這一群體,人們卻發現,相比物質的匱乏,他們其實更缺少精神的關愛。“上學路上”發佈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很多孩子一年見不到父母一面、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發現,6100萬留守兒童中,很多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客觀上説,讓孩子留守確實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實考量:進城務工不是進城“生活”,子女隨行既不會受到更好的教育,也難有更多照料的時間。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融入城市壁壘仍然太多,鄉村社會的組織和功能不健全,對於這些問題,都有理由要求政府更多發力。不過,也要看到,在留守兒童問題上,對政府的要求不能“過載”。尤其是對孩子心理需求和情感訴求,家長的責任會更大一些。

  西南地區某地一個幹部下鄉調研,聽説有留守孩子因為打不通電話,很久沒跟父母説上話了,於是親自撥打。十多次後終於打通了,幹部在電話裏就説,“你不配當爸爸。”像“野草一樣成長”,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狀態的真實概括。在心理狀態最不穩定的年齡,他們只能被動地獨自面對成長的煩惱。前不久,貴州畢節留守兒童4兄妹自殺一事,再次觸碰到這一痛點。這幾個孩子,生活並非那麼窘迫,而是家庭狀況留下了心理陰影,導致悲劇的發生。曾有幫助過留守兒童的幹部回憶,一個四五歲大的小女孩,每天抱著媽媽的衣服睡覺,“因為上面有媽媽的味道”。孩子們的心聲,有著多少對愛的渴望?

  現實中,從政府機構到公益組織,對留守兒童的關心救助日漸增加,但更多卻還停留在物質層面。雖然不一定有“居高臨下的善意”,也要承認,那種捐贈衣物、文具的方式,在很多地方已經不被孩子們歡迎。在父母之愛難以迅速回歸之時,與單純的物質救助相比,孩子們更需要心理疏導與情感慰藉,以及精神、文化層面的“營養輸送”。

  有研究者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雖然短期內沒法治本,但並不意味著“連標也不要治了”。通過政府保障,社區幫扶,以及公益組織、機構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的協作,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同樣可以起到積極作用。通過組織“代理媽媽”“愛心輔導員”,尋找“快樂小夥伴”,創造更多心靈看護的幫扶形式;提供被稱為“硬體微信”的升級版“故事盒”,建設能夠播放音樂、英語等知識的“小雨點”廣播站,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這些本質上都是著眼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調適,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更為強大的精神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關心留守兒童,“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留守兒童打造溫暖的幸福港灣,需要吹散他們心靈的霧霾,給予他們溫柔的陪伴,讓夢想、信心與愛重回他們的內心。(呂曉勳)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