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捐贈遇阻的案例並不少見,在遭遇各方壓力之後,也有一些人或者企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完成了藥品捐贈。這其中有多種社會因素在影響,卻也有些值得思考和總結的經驗。
印度老爹建“藥品銀行”
印度新德里的“藥品老爹”奧姆卡爾納特,在過去8年里一直在他的“藥品銀行”從事藥品轉接的工作。他從富裕家庭收集未用過的處方藥,再將其免費分發給貧困的病人。印度政府在醫療保障上投入很低,略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藥價太貴,公立醫院又藥品短缺,十幾億人口中,大約40%無法用到現代藥物。
奧姆卡爾納特沒有受過藥劑師培訓,所以每次分發藥物前他都會找醫生出具處方。醫生起初並不信任他收集到的藥品,直至對藥品一一檢查後才信服。8年來,他的善舉給眾多貧苦病人帶去了希望和生機,奧姆卡爾納特表示,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起全國性的“藥品銀行網”,“希望在我死前這能變成一項更大的運動,我至少為此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外國藥企國內公益捐藥
在中國,制藥企業(尤其是外國藥企)每年都會通過公益組織開展藥品捐贈項目,不過往往不為人知,甚至在引起關注後反被質疑。
今年7月9日,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在北京啟動了又一個新的醫療援助項目——為低保及困難Ⅱ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藥品,藥品提供方是一家外國藥企。
為保障藥品捐贈項目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申請藥品捐贈項目需要提供大量證明材料,包括低保或困難證明、醫生診斷確認的相關文件、醫療發票等,通過監管可以保證其健康操作。此外,項目中都有醫生參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高妍表示:“項目醫生會評估病人情況,因為有適應症,不是想給誰就給誰,醫生會鑒別該不該給這個患者使用。”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境外捐贈的藥品必須符合我國藥品標準收錄或者我國已經批準進口注冊的品種標準,才可使用。(朱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