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
——一論如何看待新常態下新變化
4月中旬,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陸續公佈。許多經濟指標都在人們預料之中,表明我國經濟運作總體上仍處在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上月底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重申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中國經濟升級換擋、加力爬坡的進程正在展開。
面對大勢,可順不可逆;面對機遇,可用不可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是這樣的大勢和機遇。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複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産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發展品質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説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國經濟現有體量,7%的增速所産生的實際增量,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不失勢”。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産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堅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換擋焦慮背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藥方。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牢牢扭住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這條主線,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加大公共産品、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我們高興地看到,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提高,消費升級方興未艾,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市場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蓬勃發展,經濟運作亮點頻現。這些新變化都是幹出來的。只有實幹,我們才能跨溝邁坎,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
“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國外經濟學家認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奮發有為,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