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祭拜應該成為新民俗

時間:2015-04-05 20: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每年清明節,都會有因掃墓帶來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森林火災等新聞播出;同時,公眾也總是對日漸豪華的墓地以及燒紙、放炮等“白色浪費”多所詬病,一項來自中消協的統計數據亦顯示,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達千噸以上,耗費高達100多億元。于是,綠色祭拜應運而生,尤以網絡祭拜最受歡迎,人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為逝者建立一個獨一無二的“墓園”,進行獻花、上香、留言等祭祀活動。雖然一直有人質疑這種形式讓親情“打折”、令民俗變味,但筆者以為:祭拜只有方式的不同,並無親情的薄厚,網絡祭拜環保、經濟、便捷,理應成為一種新民俗。

  就以中央網信辦、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的“網上祭英烈 共鑄中華魂”活動來說,該專題頁面一經推出,就得到廣大網友的積極響應,投票數不斷攀升,大家通過網絡給英烈獻花、寫下感人至深的留言寄語,還有許多青年網友通過微博留言、領取“英雄勳章”、觀看“講述紅色故事”網絡訪談直播,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青年銘記歷史、勵志青春的熱潮。4月3日,中央網信辦、共青團中央全體負責同志還集體在線為英烈獻花並留言。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這個清明節,國家層面舉辦這樣的活動,無不彰顯了新一代領導人代領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實現中國夢的堅強決心和信心。這樣的網絡祭拜活動,難道不鼓舞人心、不凝聚民族精神嗎?

  古人給予當下這個萬物生長的時節以“清明”二字,即代表了“清潔而明凈”,本身就包含著文明、環保的理念。以綠色方式祭奠親人、緬懷祖先,無論什麼形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結合當前最流行的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既符合綠色文明的祭祀理念,也能夠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還能增加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渠道,何樂而不為呢?

  至于從民俗的角度來看,中華民俗本來就是多元與包容的。筆者以為形式真的不重要,就像人們常說“活著的時候孝順,比死了辦個豪華葬禮強得多”。只要祭拜的人自己認為哪種形式更能表達孝道、更能讓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他就可以依自己的心意去做。我們當然不反對傳統的掃墓方式,但去墓地的人卻不能因此對網絡祭拜的人說三道四。畢竟,民俗不是法律;畢竟,民俗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中國臺灣網特約作者:螞蟻)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