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變航油,不僅是技術門檻

時間:2015-03-25 14:25   來源:光明日報

  據新華社報道,3月21日,一架由波音737機型執飛的海南航空飛機從上海虹橋飛抵北京,本次航班使用了由中石化從餐館收集的餐飲廢油轉化而來的生物燃料,這是我國首次使用生物航油進行載客商業飛行。這標誌著我國航空業在節能減排領域進入商業飛行階段,將對新能源應用和綠色低碳飛行的可持續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餐飲廢油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地溝油”。“地溝油”一旦能夠大量進入商業飛行,不僅可以減少出現在餐桌上的機會,還將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切實改善空氣品質。不過,“地溝油”能否成規模地進入商業飛行,還需進一步觀察,一些門檻亟須破解。

  從目前生物航油的使用看,儘管在能源效能、駕駛、操控性等方面與傳統石油燃料相比差距不大,但國內航空公司也未必有積極性嘗試使用。退一步説,即便是出於“怕麻煩”的心理,也可能會影響到生物航油的使用,更不要説一些航空公司擔心客源受影響的因素了。

  這就需要國家有關方面進一步細化生物燃油的標準,不僅要讓航空公司了解詳細的技術指標,也要讓廣大社會公眾知情,以擴大公眾參與,共同形成推動“地溝油”上天的輿論氛圍。同時,恐怕也需要管理部門出臺指導性政策,鼓勵航空公司積極使用生物航油,將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與政策引導結合起來。

  此外,也不能僅僅從“地溝油”本身來考量其應用,還得跳出行業之外,從整個産業的全環節進行規劃。比如,如何盡可能全覆蓋地從餐館收集餐飲廢油,進行相應的加工處理,並最終形成終端産品?這中間又如何實現更有效的監管,既能保障生物航油的品質標準,讓航空公司以及乘客放心,同時也能避免“地溝油”在後續環節流失,重新進入百姓的餐桌?凡此種種,都不是輕鬆的事情,有待於進一步的細緻規劃、嚴密設計,以期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

  任何一項新興技術的推廣使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因為,其間涉及的並不僅僅是技術的門檻,而是摻雜了行業管理、社會治理、公眾心理等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博弈。可以説,技術上無問題,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巨量的工作去做。其中尤為重要的則是社會公眾的支援,這並不是説公眾就應該為“地溝油”上天付出代價,而是意在強調,新能源、新技術的終極目的仍在於提升民眾的福祉,對此,應該有足夠的寬容。

  目前,我國從上到下都在倡導“創新型社會”,生物航油的商業化應用恰恰就契合了創新、環保的時代要求,也因此,其註定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