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打假為“網際網路+”護航

時間:2015-03-18 11:1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網際網路作為新産業新業態的媒介和載體,正在加速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正成為未來重要的消費增長點。網購等電子商務因其多樣性、便利性及價格等優勢,不僅改變著人們傳統消費習慣,也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014年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增長49.7%,比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速高出近40個百分點。

  在網購火爆的背後,假冒侵權氾濫卻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憂患。國家工商總局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的92個批次樣品中,正品率僅為58.7%,一些知名電商平臺正品率顯著偏低。網購假冒侵權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侵蝕消費者信心,破壞“誠信”這一商業根基,並最終導致“逆向淘汰”,損害包括電商平臺、消費者和正規商家在內的整體利益,造成整個社會商業和信用生態塌陷。

  在社會整體信用狀況還未有很好基礎、假冒侵權現象還較普遍的情況下快速發展起來的電商業務,由於其虛擬性特徵,假冒侵權行為更容易滋生、繁殖和傳播。正如淘寶網指出,反對假冒侵權行為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役”;馬雲也曾表示,假貨是淘寶的“命門”,“假貨是阿里巴巴未來30年的最大挑戰”等擔憂。

  其實,對於網購假冒侵權並非沒有方法,大數據就是有效的防假打假工具。從公安部、質監總局和智慧財産權局等部門近期公佈的大數據打假成果也已證實,基於網際網路的數據處理與定位追溯技術,電子商務平臺聯手執法部門實現了網際網路思維之下的監管和執法。利用電商擁有的交易、評價、發退貨、登陸IP、商品文字、圖片描述、維權投訴等海量數據資訊,通過智慧追蹤識別、數據抓取與交叉分析、大數據建模等技術,將涉假侵權資訊剝離出來,在大數據的“慧眼”下假冒侵權行為無處藏身。這有望大幅扭轉我國智慧財産權保護難之局面。

  無疑,電商平臺是線上防假打假第一“責任人”。電商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認證管理、購買抽檢等手段定位線上假貨,但同時還需要聯動包括公安、質監、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政府部門、品牌權利人在內的電商生態參與者,實現從線上跟蹤識別到線下查處執法的協同打假機制,各部門聯手共治徹底清除假冒侵權源頭。

  在大數據打擊網路假冒侵權行為的同時,還需要運用更嚴厲的身份識別和禁入制度營造誠信守法的商業氛圍,將商家背信違法行為記錄在案,並在一定範圍共用,讓假冒侵權的人付出應有代價,倒逼廠商和賣家重視誠信經營、守法經營的基本規則,促進我國經濟信用狀態的不斷提升,這也是經濟發展品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此外,需要儘快建立和完善相關立法,保障個人與商業數據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維護消費安全。

  網際網路浪潮是時代潮流,正在深刻影響著每個産業、企業和個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

  站在“網際網路+”風口上的中國經濟,只有在電商平臺和政府相關部門戮力同心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建立起防假打假安全監察網,才能建立起網際網路時代的良性信用和競爭生態,“網際網路+”才能充分發揮産業創新業態創新的正能量,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飛起來。

  (作者係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