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父母雙亡”呼喚社會化關懷

時間:2014-10-30 13: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隨著老齡化加劇,“空巢老人”問題日益凸顯。近日,在上海工作的小陳接連3周沒打通父母電話,忙完工作後抽身從上海返回嘉興,推開家門後卻發現父母親雙雙氣絕身亡。據推測,最大的可能是,父親老陳因觸電等意外而亡,而患有老年癡呆症的母親則因無人照顧,死於脫水和饑餓。(10月28日《錢江晚報》)

  風塵僕僕趕回家裏的兒子,面對的卻是父母雙親已經去世的場景,這樣悲慘的一幕令人唏噓不已。其實,新聞中展現的困境,在城市中很普遍——許多年輕人確實有孝心,但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經常回家看望父母,也沒有條件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一起居住。

  這類案例雖然有些極端,但“空巢老人”卻是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明顯的現象。這也引發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性問題:當子女限于個人能力和條件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誰來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懷與照顧?這裡的照顧,指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救濟與援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撫慰,生活上的關心。

  不管是從道德還是從法律上講,子女都是贍養照顧父母的“第一責任人”。但是當子女因為客觀原因無法時時陪伴在父母身邊,我們就只能寄希望於對“空巢老人”的社會化關懷。這種社會化關懷可以是多層次的,關鍵是我們要真正行動起來,進行各種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現在絕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小區都有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委員會,它們能否肩負起照顧本小區“空巢老人”的責任?比如,能否建立對本小區重點老人的日常巡視制度,一旦發現老人有患病、遭遇意外等情況,就及時通知其子女家屬。如果物業覺得成本太高,自己無力承擔,那麼可以考慮採取收費的制度,相信也會得到絕大多數老人和其子女的支援。

  作為社區來説,也可以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據報道,有些地方的社區或街道推出了“時間銀行”,就是徵集志願者去照顧本社區或街道需要別人照顧的老人,當這些志願者自己也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再由其他的志願者去照顧他們。這無疑是對“空巢老人”社會化關懷的一種有益嘗試,可以加強宣傳和引導,吸引更多志願者加入其中。

  多數時候,子女疏于對父母的照顧,其實和孝與不孝無關,而是受客觀條件所限。因此我們呼喚親情之外的社會化關懷,期待社會化關懷成為對子女照顧老人的一種有益補充或替代。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