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的士氣不應來自“可貪可撈”,而應來源於民眾的認同,應該從自身提供的服務受到民眾讚譽中獲得成就感。如果缺乏這種公共服務的擔當與情懷,對不起,請你別當官
邊鐵腕治標,邊堅定治本,當下正如火如荼的反腐風暴,中紀委官網的説法是“中央高度重視”“公眾高度關注”“貪官高度緊張”。緊張歸緊張,但出於巨大的慣性和對既得利益的留戀,一些人絕不甘於束手就擒。公眾雖然看不到“大老虎”反撲,但能聽到一些干擾反腐的雜音,看到不少抗拒反腐的奇談怪論。比如,有一種聲音就稱,“反腐敗影響到了官員的士氣”。
這種觀點認為,在巨大的反腐壓力下,現在官員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這個不能拿,那個不能吃,甚至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原來一些當官的人很風光,工資基本不動,節日各種卡用不完,幹事的積極性很高。可如今,很多隱性福利和顯性福利都沒了,做事沒了積極性。我與一個官員聊天時,他的説法是,有些人現在士氣全無,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在機關混日子打醬油。
反腐初見成效,有關部門千萬不要被這種聲音所綁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那種靠腐敗支撐的“官員士氣”絕不是真正的士氣,而是敗壞黨風政風的歪風邪氣,是禍害國家、把公眾推向對立面、吞噬執政合法性的政治毒氣。反腐敗,就是要驅散這種不健康的“官員士氣”,破除為官者對當官不切實際的期待,矯正錯誤的為官價值觀,通過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而給官場帶來浩然正氣。
首先,一些官員抱怨的“官不聊生”,純粹是一種撒嬌。因為從嚴治官,做官確實不太容易了,但離真正的“嚴”還很遠,遠沒到“官不聊生”的程度。如今還有那麼多年輕人爭先恐後涌向公務員考試,公務員隊伍非常穩定,鮮有公務員和官員辭職,足以説明問題。如果真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他們不至於死守鐵飯碗。從這個基本面來看,官員士氣並沒受到影響,只是對“日子沒以前好過了”的一種抱怨。習慣了“當官就應該受到嚴管”的常態後,就不會抱怨了。
即使一些人“士氣”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相比獲得更多民心,這點兒“官心”受影響根本不算什麼。去年底中國廉政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真抓實幹打“老虎”,社會出現人心回暖思進之潮——78.7%受訪者認為黨和政府的反腐工作效果明顯,比2012年上升14.6%;88.5%受訪者對反腐努力表示認可,比2012年上升11.55%;73.7%的人對今後5至10年反腐取得明顯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這還是去年的數據,今年的反腐力度更大,這個“民心數據”會更可觀。得民心者得天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呢?
“當務之急是收拾人心”,這是去年中部某省一家黨報社論的標題。這篇評論提起的議題,曾在社會上激起廣泛討論。貪污腐敗吞噬人心,濫用公權傷害著民心,貧富差距拉大讓人寒心,群體性衝突讓人憂心,人心需要去收拾和溫暖。如今,中央鐵腕反腐讓人心不斷回暖,在這份優異的反腐成績單面前,“反腐敗影響到了官員的士氣”的問題完全提不上臺面。
“反腐影響官員士氣”,是一個見不得陽光的議題。如果一個國家的官員“士氣”需要腐敗來支撐,那是非常可怕和危險的。可以放心大膽地腐敗,肆無忌憚地把錢往家裏撈、往海外轉移,一些官員當然開心,可是,用腐敗利益取悅了官心,把民心置於何地?以腐敗維護官場畸形的穩定,卻讓民心盡失,貧富對抗,官民對立,會使社會成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廣大民眾的支援。
十八大以來,中央無反顧地反腐敗,就是看到了喪失民心的危險。因此,必須切除“得官心卻失民心”這種敗壞國家根基的政治毒氣和腫瘤。一方面,要矯正官員的價值觀,向官員傳遞“當官就別想著發財,發財就別想著當官”這個常識,端正對權力的認知;另一方面,要傳遞這樣一種價值觀,即官員的士氣不應來自“可貪可撈”,而應來源於民眾的認同,應該從自身提供的服務受到民眾讚譽中獲得成就感。如果缺乏這種公共服務的擔當與情懷,對不起,請你別當官。(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