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典紀念抗戰的現實意義

時間:2014-09-03 14:15   來源:京華時報

  9月3日,是以立法形式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的第一個紀念日。首都各界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相關活動。此前,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以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抗戰將士、著名社會人士及外國友人皆名列其中。

  紀念抗戰,需要這樣莊嚴的儀式。因為,那段歷史記載了中國現代史進程中最危險最艱難的章節,以及整個民族的巨大犧牲和浴血重生。那些壯懷激烈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既展現了當時國人的不屈氣節,也鍛造了一個現代國家應有的精神內核。從1931年的“918”到1945年的“93”,差不多整整14年時間裏,都是中國的國難日,但同時也是中國的涅槃日。不牢記這一段日子,就無法了解中國近代史以來的屈辱何以形成,又何以結束,就無法感知那段歷史的沉重和閃現在其中的光輝。以國典形式紀念,才配得上歷史的厚重,才能讀懂歷史的邏輯。

  隆重紀念抗戰,也是捍衛歷史的需要。歷史總是在後人的回顧中呈現並被定義,因此,才有“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之説。歷史由無數的片斷綴成,把每一個片斷都撿起來並不容易,但是歷史的畫卷總是越接近其底色,才越能顯示出其真正的價值。許多人注意到,此次公佈的抗戰紀念名錄中,既不乏國民黨主導的戰鬥遺址,也不乏國民黨中的著名抗戰人物。這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從全民族利益考量抗戰史、書寫抗戰史的大局觀。“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在抗戰時期是國人面對日本侵略時的選擇。這段歷史,對現實情境中是否應該以及怎樣構築有利於臺海兩岸全體民族利益的安全體系,也不無啟示。

  紀念抗戰,還因為這段改變了東亞格局的歷史,迄今仍對現實發揮著作用。日本作為這場血腥戰爭的策源地,戰後一直未對戰爭做出應有的反思。細川護熙對亞洲受害國的口頭道歉和村山富市對日本侵華的道歉,沒能發展為日本政府對歷史的全面檢視。相反,近年來篡改歷史美化侵略甚囂塵上,政客參拜靖國神社、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已成為政府主導的國家政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前4天,日本防衛省提出總額超過5萬億日元(約485億美元)的2015財年防衛費用預算要求,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日本加大了外交活動,以圖在日美安保條約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組建海上軍事聯盟。這些傾向,不得不令人警惕。

  中國的抗戰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奠定戰後世界格局的基礎。面對顛覆戰後秩序的傾向,有關國家不能以功利性的短見視之。而對中國來説,維護和平的外部環境,已經不是口頭上的國際義務而是現實的使命。履行這一現實使命,自強是最可靠的方式。這正是紀念抗戰最大的意義所在。(徐立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