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打口水仗不如建救災互動平臺

時間:2014-07-22 15:17   來源:京華時報

  41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威馬遜”橫掃華南,受災之處房屋倒塌、道路中斷、停水停電,災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於此重大災情發生之後的數日,本是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關鍵時刻。但卻因一起“夏捐棉被”事件,而在緊張的救災間産生了一場口水戰。

  爭論緣于新華社記者的一個發現:在運往災區的物資中,赫然出現了紅會調撥的幾千條棉被和夾克衫。一個質問由此而來:三伏天裏往氣溫超過30攝氏度的南方災區送棉被,不知“囧”了誰?這一質疑也代表了部分網友的聲音。而紅會方面則回應稱,災區晝夜溫差大,災民確實需要;再者,棉被主要是根據地方上報的物資要求而調配的。

  棉被有沒有用,在我看來實在是一場無甚意義的論辯。棉被當然有用,而且還能一物多用。但問題是,有用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災民最需要的東西。救災本就是救急,不能本著“能用”的標準,甚至是“日後能用”的原則去調配賑災物資。救災的前提,是掌握並尊重當下災民最急需的物資資訊。

  “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基本需求。颱風“威馬遜”令眾多災民住房倒塌,加之停水停電,災民的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這幾天,我的微信朋友圈裏不斷有民間志願團隊收集的急需救災物資列表。其中既包括食物如飲用水、大米、麵條、八寶粥、食用油、鹽等,也包括預防風災之後發生公共衛生事件所急需的消毒用品,如消毒粉、殺蟲劑、滅菌水等。在“衣”與“住”方面,單衣、帳篷、枕頭、毛巾被、防潮墊等均有急需。

  透過一些海南災民的反饋,我們至少可以看到,棉被和夾克並不在災民最迫切需要物資之列。面對民眾的質疑和渴求,紅會也大可不必去為“夏捐棉被”聲音辯解。如果確為“根據地方上報的物資需求”而調配,公佈該上報地方或上報人即可。而如果真的關注災區、心繫災區,另行組織救災物資解救災民于“水深”之中,才是正能量。

  救災本是救急,我理解這裡的“急”,首先是要確保災民有飯吃、有水喝、有地方住。面對災區民眾還有如此之多的應急需要,糾纏于“口水仗”的各方也該休兵了。與其猜度災民的需要,還不如直接請教災民。建立並維持一個開放式的、保持良性互動的救災平臺,應成為紅會的標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開放慈善、患難相恤。這才是我們期待的救災。(王灝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