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也是經濟動力

時間:2014-07-14 14:06   來源:人民日報

  一部經濟發展史,本質是人類認識重心與經濟發展動力的變遷。從歷史角度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經歷了以土地開發為本位的農業經濟形態和以技術開發為本位的工業經濟形態,正在向以人的素質提升為本位的知識經濟形態轉變。

  這種轉變,將重塑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也為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方向性的啟示。

  美國政治經濟學家達爾尼夫在《知識經濟》中指出:知識已經變成了關鍵資源,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和經濟動力。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楊福家則進一步強調,知識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它與以往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區別在於,突破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通過對知識生産力即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知識生産與外部環境有機協調,可説是促進健全人格與創新成果融合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

  在傳統經濟時代,健全人格主要指向人自身的發展,以間接方式影響社會。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它是直接創造價值的實踐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是健全人格成長的土壤,綜合素質則是浸潤人格的河流。健全人格只有植根于實踐整體關係的土壤之中,吸吮著綜合素質這條河流的滋養,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當前,中國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道路上辛勤探索、積極求變。促進結構調整,關鍵是要提高要素投入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找準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而要找準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就必須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經濟發展形態的內在規律。正如馬克思曾指出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區別,不在於生産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産,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産。”因此,遵循知識經濟形態特點推動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就必須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和培育求真、至善、尚美、公正等健全的人格特質。這是有效推動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的根本動力所在。

  健全人格的素質要求,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行動中,都映照著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深刻內涵,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比如,袁隆平致力於研究培育雜交水稻,不僅使每年增産的糧食為7000萬人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傑出貢獻。袁隆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遵規行范的良好品質、捍衛正義的高尚情操,正體現了健全人格和崇高理想。他胸懷民生、服務世界,把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是心憂天下當代知識分子的優秀楷模,更堪稱創造知識經濟效益的範本。

  從時代發展的高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建立崇揚健全人格的有力機制,像袁隆平這樣具有健全人格的優秀人物就會不斷被培育,更多地涌現。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積極開創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新局面,我們必定能持續激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讓民族復興的夢想漸行漸近。 (劉梓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