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熱的“繁華”註定不能長久

時間:2014-06-18 15:04   來源:工人日報

   只靠公款消費“滋養”的經營活動無法長久,更不可能在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過往的種種“繁榮”只是一時和表面,一旦政策發生改變,很難有立錐之地。“節儉令”下的新生活,才是市場主體真正遵從市場規律生存發展、優勝劣汰的正常生活。這種新生活,各方都要學會適應。

   據6月16日《京華時報》報道,時下的演出市場兩極分化嚴重,一邊是高度市場化的公司,市場份額在穩步上升;另一邊是一些靠政府埋單和大型企業或團體包場的公司“繁華”不再,開始發愁怎樣保持演出量和員工工資,其中不乏多個“中”字頭演出團體及大型交響樂團,背後更有一批小演出公司轟然倒閉。

   出現這樣的分化,業內人士稱是因為一道“節儉令”——去年8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關於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高價請演藝人員,更不得使用國有企業資金高價捧“明星”。

   通知所針對的,是之前一些地方用財政資金舉辦大型晚會的現象。為推廣當地的特色産業和文化,為吸引更多旅遊者、投資者,不少地方重金打造節慶活動,其中,“群星璀璨”的晚會既是重頭戲,也是活招牌。花公家的錢拉拉場子、見見明星、出出風頭、發表些熱情洋溢的講話,既有面子又有政績,不少官員樂此不疲。“大到一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晚會,小到一些鄉鎮舉辦的微型演出,都會有不同的公司承辦,此前這個行業起碼有一半以上的市場是由政府包括國有企業埋單……”可以想見,一些憑關係、有門路的演出公司曾經是多麼忙碌和紅火,如今卻不得不面對無演出可接的“寒冬”。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不少行業、領域爆出了各種不適應,比如,一些餐飲企業尤其是高檔會所會館生意大為冷清,因為用公款吃喝的少了;一些回收高檔煙酒、蟲草的商家生意大幅縮水甚至堪稱慘澹,因為給領導送禮的少了;一些賣鮮花,印賀卡、臺曆的商家也受到了影響,因為很多會議現場都“不擺鮮花、不插彩旗、不鋪紅毯”了。這些不適應都與政府部門工作作風和領導幹部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改變有很大關係。

   對這些變化,有人叫苦、有人抱怨、有人丟了“飯碗”或者考慮轉行,但説得直接一點兒,這難道不是一些商家本來該有的生存狀態嗎?演出公司也好,餐飲企業也罷,大企業也好,小商家也罷,固然可以選擇不同的風格和路線去吸引人,但歸根結底應該在市場的規律和作用下去謀求生存發展之道,而不是完全依賴政府、國有企業的公款違規消費,或者利用一些不易察覺、查處的“灰色地帶”賺錢。事實也證明,只靠公款消費“滋養”的經營活動無法長久,更不可能在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過往的種種“繁榮”只是一時和表面,一旦政策發生改變,很難有立錐之地。

   説得再遠一點,時下,還有多少企業、商家是憑藉有關係、有背景,拿到他人無法輕易拿到的項目、資源賴以生存?這些人是否想過,有一天,當我們的法規、政策足夠完善健全並且被切實執行,當我們對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要求、監管越來越嚴格有效時,今後的日子還能不能過?

   “節儉令”下的新生活,才是市場主體真正遵從市場規律生存發展、優勝劣汰的正常生活。這種新生活,各方都要學會適應。(林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