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確方向

時間:2014-06-09 13: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高考語文考試甫一結束,各地作文題照例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普遍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無論是全國卷的“山羊過獨木橋”,浙江卷的“門與路”,上海卷的“從穿越沙漠説自由”,湖北卷的“山頂上的風景”,遼寧卷的“霓虹燈與漫天繁星哪個是美景”……都提出了問題,但沒有“標準答案”,目的在於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題注重考查學生思辨能力,重視思維品質,注重論證層次,突出材料與觀點間的邏輯關係,這是近年高考作文題大趨勢。那種想都不用考生想,或者根本不給考生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只要求考生順著給定的觀點,填充具體材料與空話套話——出卷者給出的觀點不容考生批駁,否則就會被判離題——那種作文題目無疑是最差勁的。它本質上就是新形式的八股文,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出題人想法的能力,而與自由思考和自由表達無關。

  有人説,我國學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課堂教育裏,從來沒有思辨課。語文課沉迷于歸納“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體到高考語文試卷,除去作文題,全有標準答案,就算是閱讀題,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題方向被完全限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作文題再要求考生寫不容批駁的“高大上”觀點,學生怎麼可能學會多維思考?充斥著正確廢話和違心假話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麼?

  “每一個成就是否會帶來新的挑戰?”“接受群體的價值觀,是否意味著人們可以避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鼓勵不同意見的群體是否比不鼓勵那樣做的群體運作得更好?”這些是美國“高考”的作文題;“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什麼?”“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這是法國“高考”的作文題。顯然,這些題目的思想性都很強,側重考查思辨能力。通過某一社會、人生問題,直接考查認識水準和分析論述能力。為了“應付”這樣的作文題,考生必然會去看很多有價值的名著,而不是抱著“知識點大全”、“滿分作文選”之類的東西死啃。

  胡適先生早就説過,標示一個人是大學生的標誌,就是“獨立思考、客觀判斷、有系統地推理,和根據證據來相信某一件事的習慣”。高考作文應該承擔起那樣的引導功能,讓學生從高中甚至更早開始,就不再讀死書、死讀書,而是學會思辨學會判斷,去更早涉獵那些人類思想史上的經典之作,成為“更好的公民”“更聰明的選民”“更有智識的報紙讀者”“對國家大事和國際大事更為勝任的評論者”,而不是“無意識的兩腳機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確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條最有價值的訊息:從現在開始,學生們要想寫好高考作文,就應該多讀幾本枯燥的名著,多關注身邊的時事,多獨立思考一些問題,多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習模式,早該翻篇了。(舒聖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