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協同創新 推區域協同發展

時間:2014-06-04 13:48   來源:人民日報

  過去多是引資本、引人才、引技術,下一步還應多引機制,引進高水準的創新環境和創新制度,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老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今年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把這個發展命題提到了新的高度。在這樣一個國土面積佔全國1.9%、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10%左右的“心臟”區域,該如何釋放經濟活力、激發社會創造力?

  過去35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經濟和社會有活力的地方,政府都把手中的權力最大限度下放到基層,下放到市場和企業,下放到社會。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首先要實現體制、機制的協同創新。以協同性的簡政放權,讓作為創新科技和文化軟實力國際中心的北京,作為現代産業體系中心的天津,作為戰略支撐帶的河北,各司其責、聯袂而動。

  三方的簡政放權有共同遵循,就是法治化。一則“法無授權不可為”,講的是把政府的權力關進籠子裏,二則“法無禁止皆可為”,講的是最大限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活力能不能充分釋放,很大程度取決於能不能依法推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能不能擁有良好的制度與秩序。

  制度協同創新,一方面要協同治理,推動能源結構、産業結構以及清潔技術調整,一方面還要平衡京、津兩個超大城市與河北中小城市之間的經濟落差,促動落後地區的節能減排、綠色轉型。當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水準相對均衡時,人口資源的畸形集聚也會得到有效分解。比如在長三角,上海扮演著龍頭地位,拉動周邊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不斷便利、發達,而在大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香港三大都市之間的分工合作也越來越成熟。京津冀的一體化、協同化,要求三地重視交界處的新城建設,合作共建專業的醫療中心、職業教育和培訓中心、休閒會展中心,把特大城市的人口引向田園小鎮。

  北京的創新研發資源居全國前列,技術市場交易額已佔全國40%。天津的産業也呈現出高端製造和技術密集的特徵。相比之下,河北正在積極打造的現代製造産業帶,是京津冀能否實現協同創新、增加新動力的關鍵尺度。需要在“比較劣勢”的領域發掘國際競爭新優勢,把“走出去”與“引進來”更好結合。過去多是引資本、引人才、引技術,下一步的“引進來”更應重視引制度,對比國際高水準的創新環境和創新制度,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

  關於京津冀的一體化,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問題,如何讓三地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互聯互通、暢通無阻。再如,中關村、濱海新區、河北的各類工業園區,如何合作形成新的增長極。還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依然有所欠缺,這方面需要建立統一的準入制度,在負面清單基礎上讓各類主體平等進入。實施京津冀一體化大戰略,必定要求實現三地制度協同創新,打破一畝三分地,為了共同的目標,付出共同的努力。(張燕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