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虛假發票令變相腐敗現形

時間:2014-05-16 13:29   來源:法制日報

  整治虛假發票,絕非易事,需要財政、金融、審計與司法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協作。唯有多管齊下,才能從源頭撕破辦公用品變相腐敗的隱身衣

  儘管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力度空前,然而一些受訪的基層幹部表示,這些禁令往往只對單位中層以下的幹部管用,一些單位“一把手”的公務消費報銷仍有門道。去年以來,一些部門、單位餐費都大幅下降,財政預算卻沒有明顯減少,那麼節省的錢都去哪了?一些基層幹部表示,其實他們很多情況下都是將餐費報銷成了辦公用品,這層窗戶紙大家都不願意捅破(5月14日《人民日報》)。

  明明是公款吃喝、領導出國消費,甚至是招商過程中的因私花費,在發票上卻像孫悟空一樣,搖身一變成了子虛烏有的辦公用品,這分明是利用發票管理漏洞,進行公款腐敗。

  從制度上講,發票是消費者的購物憑證,而對國家來説,它是納稅人經濟活動的重要商業憑證,也是財政、稅收、審計等部門進行財務稅收檢查的重要依據。實際上,為規範黨政機關的發票使用,早在2003年1月25日,中央紀委、監察部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堅決制止開具虛假發票公款報銷的行為。通知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嚴格財務收支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嚴格報銷程式,規範報銷憑證。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監督檢查。

  十載過去了,無論當時的發票禁令聽起來多麼硬朗,多麼堅決,但是,現在似乎已變成了一紙空文。一些公權力機關利用辦公用品發票這個載體,恣意為小團體謀利益,已變得司空見慣。公權力機關開具辦公用品發票氾濫成災,一方面暴露出我國公務報銷制度沒有形成嚴密成型的規則,財務監管體系存在漏洞;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預算編制粗陋,一個部門開支多少,能報銷多少,隨意性很大。正是因為預算的透明度不高和財務報銷制度混亂,像辦公用品這樣的假發票才得以猖獗。

  現在的問題是,儘管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提高了對發票違法行為的罰款力度,譬如,對虛開、偽造、變造、轉讓發票違法行為的罰款上限由5萬元提高為50萬元,但筆者覺得,我們還應從完善既有發票管理制度入手,進行財務制度創新。像單位的入賬報銷,不能僅憑發票上籠統的辦公用品報銷,還應附上詳細的消費資訊與記錄。比如目前在零售行業中,個別零售企業採用的是明細化發票,其購物小票與發票合二為一。還有,不少城市的出租汽車發票,日期、里程、金額都清晰記錄在上面。通過發票管理創新,就能避免內容、金額與實際不符,從而讓辦公用品發票不再氾濫。

  與此同時,還應通過公務卡、銀行轉賬等方式,減少現金流通,這要比依靠發票管理奏效得多。更為重要的是,鋻於眼下辦公用品的消耗查起來比較困難,每個單位、部門對於辦公用品的消費沒有設上限,甚至沒有人知道每年到底需要購買多少辦公用品,因此,要強化預算制度,不妨增加辦公用品預算科目,給每個單位或部門規定一條紅線,比如每年每人平均不超過2000元,超額者按違反財政紀律問責。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整治虛假發票,絕非易事,需要財政、金融、審計與司法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協作。唯有多管齊下,才能從源頭撕破辦公用品變相腐敗的隱身衣。(吳睿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