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傳統也當移風易俗

時間:2014-01-23 10:46   來源:京華時報

  在霧霾和PM2.5成為年度熱詞的當下,春節還要不要放鞭炮,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空氣污染、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更是越發引人關注,倡導不放或者少放的聲音越來越強。

  在霧霾成為全民公害的背景下,燃放煙花爆竹的“合法性”自然備受質疑。雖然燃放煙花爆竹對霧霾的“貢獻率”究竟多大尚有爭議,但研究表明,燃放煙花爆竹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讓PM2.5爆表。如果春節正趕上霧霾天,還能心安理得地放鞭炮嗎?放了也“看不見”,豈不是白放了?

  當然,燃放煙花爆竹的害處,人們已經説得很多了,大家都可以看到或感同身受。支援燃放的理由,歸結起來也不過是兩條:一是要捍衛傳統,二是要尊重民意。現在看來,這兩條也越來越站不住腳。

  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確實歷史悠久,但習俗總要嬗變,也應適應時代發展。鞭炮的起源,與迷信和科學不昌有關,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適應。在密集居住、社區化生存的現代城市,燃放煙花爆竹已經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隨著科技發展和文明演進,傳統習俗也應該“辭舊迎新”。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自然有其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傳統春節,講究的是闔家團圓、尊長孝親、慎終追遠等;現代社會,春節還被注入了關懷社會、凝聚共識、公眾狂歡等新內涵。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對春節的這些價值幾乎都毫無增益,更非必不可少。

  此外,所謂“尊重民意”,也要科學分析,分清主流與支流,照顧個人不受干擾的權利。鞭炮的禁與開禁,都以民意為由頭。面對不斷加劇的霧霾天氣和燃放煙花爆竹帶來的副作用,呼籲禁放、限放的聲音正在高漲。

  移風易俗,要靠公眾的自覺和文明水準的提升,但政府部門的行為、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有示範引導之責。當然,燃放煙花爆竹也是個人選擇,對此堵不如疏。有關部門還可以通過舉行集中燃放、組織更有意義的節日巡遊、花會、狂歡等活動,為傳統春節注入新內涵,讓大家有更多的事可幹,不要總圍繞鞭炮打轉。

  我們注意到,在22日剛剛審議通過的《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中,並沒有增加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條款,但這不意味著禁放政策不重要或者不需要調整。立法部門解釋稱,只是因為有些內容超出了地方立法許可權,或者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法規。對此,我們還要保持一定的期待。(丁永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