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問題需實現從政府事到社會事的轉身

時間:2013-12-24 12:28   來源:深圳特區報

  不到一個月,全國接連發生多起疑似嬰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致死事件,將疫苗生産公司和監管部門推向了風口浪尖。據廣東省疾控中心透露,目前死者是否和注射疫苗有關正在調查,涉事疫苗已全部封存。相關部門緊急調運145萬支免費B型肝炎疫苗,以緩解目前廣東省內B型肝炎疫苗接種“斷苗”的燃眉之急。

  疑似“疫苗致死”事件新聞被曝光後,關於疫苗話題的各種意見和建議正在井噴。比如有人質疑,嬰兒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時之內便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還有更多的人對疫苗的生産環節及管理領域提出一系列的質疑和看法。其共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令疫苗使用更安全。

  過去,B型肝炎疫苗等一類疫苗向來被默認為是政府事。從疫苗的採購、管理運輸、使用方法,還是相關決策上,都由政府職能部門全面主導。比如,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疫苗,就是一種集體性的免疫規劃要求。這種管理模式的優勢很明顯: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確保疫苗積極有益的一面得到最大保障。但長年下來,它的一些弊端現在開始逐漸顯現。

  疫苗屬於一種特殊的處方類藥品,相比普通藥品有嚴格的使用禁忌。據統計,中國每年疫苗預防接種達10億劑次,疫苗不良反應概率為百萬分之一到二。這意味著每年有過千人會因為注射疫苗受到傷害,甚至出現個別死亡病例。

  疑似“疫苗致死”新聞被曝光後,很多人接受不了,因為一直以來,人們被灌輸的是注射接種B型肝炎疫苗很安全的認識。但事實是,這種安全只是相對的。

  疫苗問題,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對這種事關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問題,政府可以主導,但不應該也沒有能力來大包大攬。“疫苗”長年被當成政府事,會削弱社會對這件事情的警惕性,從而造成“你説我聽,我只執行,不關注不思考”的認識盲區。缺乏外在的關注和監督,還會造成生産及管理的麻痹大意。

  在疫苗問題上,實現從政府事到社會事轉身是一種趨勢,是一種確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必須把社會力量引入到這類公共事務上來,加強對疫苗生産管理的程式監督,消除人們對疫苗的困惑,增進社會對疫苗的認識深化,培養出對待疫苗的理性態度。對市民個人來説,不要抱著“我不知道、也沒有義務知道關於疫苗的知識及常識”的態度,而要積極參與到疫苗相關的公共政策討論及制定上來,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切身利益。(吳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