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卸任後首部著作出版始末

時間:2013-12-12 10:22   來源:新華網

  李長春新作出版:文化強國靠改革

  就《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出版專訪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

  ▲2012年7月19日,李長春在西藏調研時,來到海拔4700米的當雄縣達布村,走進牧民帳篷,查看太陽能電視機收視效果。 (龐興雷攝)

  “業內人士戲説的‘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狀況,雖然極端了點,但確是原體制的真實寫照。”

  “如果自宋代開始就實行了院團的事業單位體制,那很可能今天就沒有中國的戲曲了。不進入市場,不‘去行政化’,不管我們的主觀願望如何善良,結果也只能是進博物館的結局。”

  “常香玉的香玉劇社就是靠沒白天沒黑夜地演出,為抗美援朝志願軍捐獻了一架戰鬥機,而現在的許多劇團連飛機票都買不起。”

  “人才特別是藝術人才,不是行政任命的,而是在市場的闖蕩中由觀眾來任命的。”

  “抓改革就是財富,不抓改革就是包袱。”

  “事實證明,哪有改革,哪就有新局面。改則興,不改則衰。”

  這些談話都收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長春卸任後的首部著作裏。

  2013年12月,經過一年多的編輯、打磨,《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下稱《文化強國之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記錄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歷程的著作,選編了李長春自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十年多來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91篇,照片69幅,所選講話和談話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表。

  “書要出版了,出版社得來‘面試’一下作者。”書籍編纂過程中,李長春曾在辦公室會見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和代總編輯辛廣偉,甫一見面,李長春就跟黃書元開了個小小的玩笑。李長春言談間的幽默隨和、娓娓道來讓黃書元印象深刻,這種風格在書中也多有體現。

  過去的10年,正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取得重大進展的10年。在不久前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再次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黃書元認為,本書在這個節點出版,極具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日前,黃書元向記者介紹了《文化強國之路》一書的出版始末。

  通篇體現改革

  記者:本書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黃書元:我覺得這部書最大的亮點是談改革,從開篇到最後,通篇體現改革,改革貫穿始終。它不僅生動地記錄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而且科學總結了新形勢下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寶貴經驗,全面反映了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取得的理論創新成果,是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歷史記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文獻性。

  長春同志提到過一個“貓論”,説本來貓抓老鼠天經地義,可我們總是喂貓吃魚,本意是鼓勵它抓老鼠,可後來貓就覺得喂魚才是天經地義,就不抓老鼠了。這説的是有些劇團本來應該開拓市場,現在都被人為地養了起來,結果被市場“炒魷魚”,邊緣化了。讀起來很有意思。

  記者:哪些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黃書元:很多內容印象深刻,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有兩次轉述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同志的談話:“2004年在研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時,胡錦濤總書記曾對我説,這種(事業單位)體制問題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解決,不能再傳給下一代了,不外乎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這種話是我們過去沒有聽過的,分量很重,反映了黨中央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也提供了路徑。

  在探討文化體制改革問題時,書中舉了很多特別鮮活、很有説服力的例子,也讓人印象很深。比如“你不能佔領市場,只能佔領領導,就不是真正的社會效益,因此也就不是優秀作品。過去一些地方有這個傾向,千方百計到北京演出,然後通過各種關係,找領導來看看。領導來看,當然要説幾句鼓勵的話,有的都出笑話了,説是領導看完了沒表態,回去沒法傳達呀,千方百計套出個好話來:‘你看怎麼樣?’最後領導煩了,説‘好、好、好……’於是回去傳達就説,‘震動了領導,連説三個好啊’。”

  這些例子既生動也非常切合實際情況,讓我們理解了為什麼要搞文化體制改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